
“這是我最后一次代表納斯達克(NASDAQ)在此發言”,“納斯達克最近有一個戰略調整,所以我決定離開”。
2004年5月22日,面對北京科博會“中國經濟高峰會”上數百位工商界要人和數十家媒體記者,美國納斯達克國際董事、中國首代黃華國的發言開場白,讓不少人百感交集。
黃華國很快將要離開的,不僅是任職5年的納斯達克中國首代之位,他還將同時終結在納斯達克7年燦爛的金融職業生涯。與此相伴隨的是,納斯達克這顆“美國經濟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其全球擴張戰略似乎也正面臨艱難的改弦更張。
而這可能是遠超乎黃華國個人榮辱進退的更重要動向,其戰略調整背景和由此漸顯變局的全球資本市場新版圖,更牽扯金融人士的敏感神經。
作為納斯達克中國業務拓荒者,黃華國抓住過去5年的有利時機,大力推介納斯達克的低上市成本、高透明度和活躍交易,迅速營造出一個皆大歡喜的納斯達克夢境。他開創性地推進納斯達克在華品牌塑造、政府公關及客戶拓展等戰略性布局,并促進實質性的業務開展。而黃華國本人,亦籍此躍升為納斯達克全球版圖中舉足輕重的一方諸侯。
黃華國讓急于走向國際資本市場的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網絡新經濟創業者堅信,納斯達克這個“科技與金融的紐帶,運氣和成功的搖籃”,才是他們的融資樂土和夢想之地。在各方面的熱切推進下,從1999年開始,中華網、UT斯達康、網易、搜狐、新浪、僑興、攜程、TOM在線、掌上靈通、盛大等十幾家與中國關聯的企業,先后躋身納斯達克,形成一度為全球投資界矚目的“中國網絡概念股”群體。 如今回望來時路,黃華國必深感世事滄桑。中國經濟仍持續高速增長,資本市場正不斷開放發展,包括納斯達克、全球七大證券交易所日益頻繁來華,爭搶中國優秀企業,正該是迎來經年拓展中國市場第一輪收獲期的納斯達克,恰在此時全面而堅決地調整其海外業務。
黃華國雖然也明示,“納斯達克市場依然不會放棄在中國內地的業務”,“納斯達克會像以往一樣歡迎中國企業,上市的政策條件不會有很大變化”。然而現場人士明顯感到他說這話時缺乏熱情,他只是在表現應有的職業風度,但如此外交辭令,既不能解惑于外人,更難說服他自己。
靜下心來的黃華國也許會感嘆時移勢易。其實早在2002年,開設僅兩年的納斯達克“日本板”即因業務量過少、虧損數十億日元而黯然退出。同時,納斯達克在香港、歐洲等資本市場的業務拓展也遠未達到預期目標。雖然黃華國頂著納斯達克中國首代的頭銜已5年,但選址在上海商城的納斯達克中國代表處辦公室,至今仍引人注目地帶著一個“籌”字。
黃華國并不愿承認,中國概念股表現不佳是納斯達克調整在華發展戰略、并致使他個人去職的主因,他似乎更眼熱剛獲批開設的深圳中小企業板塊。雖然這還不是此前熱議的二板市場,但“它為中國的風險投資和科技企業找到了出路”,而這個“肯定會發展成獨立的市場”的中小企業板塊,被有意無意暗示為納斯達克調整在華發展戰略的最大誘因。
也許這并不會實質性影響中國企業今后繼續登陸納市,但黃華國應當明白,這種調整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納斯達克也許正在降低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度,納市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的熱情亦在減退。不論是已身處納市的中國概念股,還是欲躋身其中的中國企業,現在都必須冷靜面對同一個夢醒時分。
黃華國甚至不愿回想5年前,他代表納斯達克在深圳高交會的高調亮相。如果沒有他和許多人幾年共同在中國營造納斯達克創業板經典,是否會有即將于5月27日正式啟動的深圳中小企業板塊,以及他個人夢醒后的復雜心情呢?(何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