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白膠片重現張思德
如何用藝術手段重現張思德這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英雄?主旋律影片怎樣才能塑造主人公黨性、人性、個性的統一?昨天,電影《張思德》的主創人員向記者透露該片將用黑白膠片重現歷史,并放映了剛從拍攝現場發回的工作短片。
記者姜薇、王巖報道 由于影片拍攝周期十分緊張,從劇本創作到放映只有一百多天時間,所有主創人員都感受到空前的壓力。記者從工作短片中看到,影片選景在一片黃土坡上,攝制條件非常艱苦,據導演尹力介紹,劇組人員每天都要扛著沉重的設備往返在崎嶇的山路上,工作時間超過17小時。但是,劇組沒有一個人叫苦,大家是懷著對這位革命前輩的崇敬之情來拍攝這部電影。
編劇劉恒:用這部作品向英雄致敬
這部電影沒有刻意去塑造革命英雄的“高、大、全”形象,而是突出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美德。編劇劉恒對記者說:“張思德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今天找到我來寫張思德的故事,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下來,還放下了手中其他的創作。為什么?我想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向我崇敬的英雄致敬。但是,我希望我們所塑造的張思德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在創作初期我為他設計了許多細節,電影將會用這些細節來表現他的革命情操。在張思德身上,聚集了許多普普通通中國人身上的美德——樸實、善良、助人為樂……他就是這樣一個既平凡又偉大的英雄!
電影故事:打開60年前奪目畫卷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等單位聯手策劃了大型革命歷史故事片《張思德》,是因為今年是張思德同志犧牲60周年,也是毛主席發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60周年,為弘揚這篇光輝著作中闡發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本宗旨的偉大精神而拍攝此片。
60年前,在抗日戰爭后期的延安,勤務兵張思德在一次燒炭事故中光榮犧牲。張思德參軍十幾年,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但仍然只是一個勤務兵,他為人憨厚樸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著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毛主席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說,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毛主席的這篇演講發表時以《為人民服務》為題而廣泛傳播。60年過去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早已經成功了,并且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正在向著更偉大的目標前進。今天,回顧延安時期的那樣一段崢嶸歲月,那樣一群普通的革命者與領袖的生活、情感和奮斗經歷,又會有怎樣一種滋味涌上心頭?影片《張思德》正是從這樣一種角度,輕輕地打開60年前的一幅依然燦爛奪目的畫卷。12
上映時間:今年9月5日張思德犧牲紀念日
不久前,在陜西米脂,導演尹力率領《張思德》攝制組全體創作人員,面對張思德和毛澤東同志曾經一起工作過的窯洞三鞠躬之后,影片正式開機了。該片預計于8月中旬完成全部制作,并在張思德犧牲60周年的紀念日,今年的9月5日,在全國隆重放映。導演尹力表示,電影《張思德》的戰車已經在奔馳,我們全攝制組的人員都要以張思德的精神為榜樣,勤勤懇懇,全力以赴。本片由著名作家劉恒編;在影片《離開雷鋒的日子》中成功扮演了雷鋒的吳軍扮演張思德;演員唐國強扮演毛澤東。
張思德的革命人生
張思德,1915年出生在一個貧農家里。12歲時就給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參加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調到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1940年,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他隨警衛營到南泥灣開荒。1942年,他從南泥灣調回延安。1943年初夏,他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主席身邊當警衛戰士。1944年,組織上再次派他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