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第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中國參賽片以《家在樹德坊》代替《月圓今宵》,結果也許不會這么慘淡————用女配角彭玉和波蘭“擠奶工”分享最佳女主角的可憐榮譽。在評委邀請方面體現了充分的土著意識的此次上海電影節,在參賽片申報上卻令人驚訝地放棄了他們真正優秀的本地電影。據悉,在北京公映時贏得一片叫好的《家在樹德坊》,在上海仍處于半地下的狀態。面對中國電影,你總是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為什么。好在,《家在樹德坊》和《我的兄弟姐妹》一起,帶給中國觀影者對本土電影的希望。若是加上來自臺灣的《運轉手之戀》,華語電影就更加令人欣慰了。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結束后,回首那些有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電影看的日子,你知道你喜歡的電影其實不多,但是你不得不看很多很多的電影,不得不遺憾地發現好電影只有幾部,然后在遺憾中找到些微的欣慰;就好像世界很大,而你喜歡的人其實就那么幾個。做記者的悲哀是,你不能在固有的美好中偷懶,你必須不斷地看不好的東西,然后把你發現的好東西告訴別人,所以你不得不常常遺憾。
以下是我在電影節上發現的值得一提的十部電影,綜合了幾位影評人的意見,希望你有機會看到時不會特別遺憾。虞非
華語篇
《家在樹德坊》
上海本地優秀女演員吳競和滑稽戲女演員顧竹君的搭檔顯得比《月圓今宵》里奚美娟與彭玉的搭檔要親切自然很多。這部片子劇情的真實感也比《月圓今宵》里無處不在的夸張化的戲劇沖突更惹人親近。兩部片子的脈絡基本一致,連情節也大同小異。同樣是面對失婚或大齡困境,吳競表現得更具女人味;同樣是面對小區的無證攤販問題,吳競的處理方式更加真實感人。在主旋律的大范疇下,《家在樹德坊》里信手拈來的黑色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虞非點評)
《運轉手之戀》
電影節上最受歡迎的華語片莫過于臺灣電影《運轉手之戀》了。最初的排片表上只有滬北一場,環藝影城于6月9日晚和6月16日晚各加映了一場。不僅收到滿座票房,現場反應更是良好之極,觀眾笑聲掌聲此起彼伏,絕對是最受大眾歡迎的華語電影。(SNEAKPIMP點評)
其實很容易在全場觀眾的強烈笑聲中迷失掉影片背后指涉的含義。《運轉手之戀》是以出租車司機生活為背景的生活喜劇,若純粹以黑色幽默來形容此片顯然忽略了影片背后的重要背景:此片出品時臺灣的狀況。影片當然可以從許多方面來解讀,但若是從政治的角度,似乎也能梳理出一套相當精準的文本意義。影片以出租車司機的自敘角度出發,雖引領觀眾走馬觀花般地看世人百態,但更重要的大部分內容是關注在出租車司機和女警察之間的戀愛上。大量笑料來自戀愛的手段是以不停地主動吃罰單即自受官方懲罰而完成的,兩者的最終聯姻證明了民眾與政府的想象關系,而出租車司機最后以悲劇告終也似乎暗示了導演對前途的一種憂慮。
因為對臺灣的情況不熟悉,所以除了李立群模仿李氏講話外,無法從其他人的表演中得到更多的暗示,但從日本請來的宮澤理惠則不會僅僅是為了賣埠那么簡單,其中的文化訴求其實已相當清晰。影片能以喜聞樂見的喜劇方式來演繹悲情內涵,水準相當不俗。(徐鳶點評)
臺灣現在的電影其實和北京電影很像,后者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胡侃,前者是一種小情小調的臭屁,這與作者的創作環境有關。《運轉手之戀》的最妙之處在于它看似隨便其實是經過精心準備的手法。在回憶部分,所有的人都沒有故意演小或另找演員,而是全部用本人演出,只不過在交代上做了說明或者在服裝上動了腦筋,而這種手法是與它整個故事漫畫氛圍保持一致的,所以并不會讓人感到突兀。影片是十足的小品格局,對臺灣目前的制片環境來說,這樣的規模是最現實和討巧的,也是最合適的。片中多數笑料有趣,尤其是介紹計程車司機一段最出彩,也有一些笑料頗為俗套,比如妹妹的整個一段都不是很好,很別扭。影片最后采用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在輕松之余加入了沉重,雖然影片的立意因此提高,但對有些觀眾來說,未免讓他們覺得太殘忍,因此是好是壞,純屬見仁見智了。(親親小豬小兔子點評)
美國篇
《危機四伏》
其實已經看過DVD了,但還是想去領略大銀幕的視聽享受。影片分分鐘和觀眾開恐怖玩笑,用的手法全部是來自希區柯克的懸念電影和庫布里克的《閃靈》,導演澤米基斯在片中最大的成功是類型顛覆。與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不斷誤導女主角一樣,澤米基斯則不停地在誤導觀眾以為這是部懸疑片,而骨子里卻賣的鬼片,當然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確實浪費了影片中前面鋪陳的不少細節,但勝在劇本緊湊,高潮一環接一環,娛樂性絕對豐富。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許多攝影機運動機位來得匪夷所思,在大銀幕上看更令人拍案叫絕。(徐鳶點評)
《反托拉斯行動》
太搞笑了,這部片子竟然獲獎,很普通的商業片呀,米高梅這次嘴都要笑歪了。戛納已經不停地向好萊塢送秋波了,中國特色的上海電影節還需要向好萊塢拋媚眼嗎?但是沒辦法,既然是獲獎片,不看也有點遺憾,所以還是看一看吧,至少能知道評委是多么弱智。(虞非點評)
這樣一部質素普通的好萊塢商業片居然被拿來做參賽片,也真是夠丟人的,不過想想我們自己的參賽片,也就不好意思再多說什么了。影片的故事其實很像多年前的《糖衣陷阱》,只不過這次將律師行改成了IT公司,但與《糖衣陷阱》相比,本片的故事要薄弱多了。影片最有趣的地方是對IT行業人員的諷刺,比如提姆.羅賓斯扮演的瘋狂IT人就十足按照比爾.蓋茨的形象來設計,而他的牟利手段也與比爾.蓋茨如出一轍。(親親小豬小兔子點評)
歐洲篇
《羅莎和科妮莉婭》
因為對這部片子產生過高期望,所以失望也來得非常徹底。這樣一部劇情完全不通的片子,只能說明金爵獎含金量的低微。 (虞非點評)
意大利古裝片,講述小姐無端懷孕,父母派女仆待小孩生產后將其滅掉,兩位女性在相互接觸中萌發愛意。說它是一部女同性戀電影并不太合適,她們之間所謂的愛情其實并沒有太大的萌發,最多算朦朧的同性戀電影。(徐鳶點評)
這是本次電影節上惟一的一部意大利電影,也是我看的惟一一部參賽片。電影開始前導演親臨現場,他說:“意大利沒有那么多觀眾來看電影,而中國有這么多,我感到很高興。”坐在最后一排的我真想告訴他:你看到的不是真的,我們的電影觀眾也少得可憐。
這是一部關于等級、貴賤、尊嚴、友誼、陰謀的電影,會看得很悲傷。(藤井樹點評)
《一把草》
影片對歐洲社會問題中的青少年犯罪———販毒———現象進行了關注與探討,極大地還原了這類問題的真實場景,但影片的后三分之一部分明顯拖沓,圍繞著小孩的被救和被殺,連續折騰了幾個來回,實無必要。小孩的演出極為精彩,說一句很多影迷不愛聽的話,或許比“比利.艾略特”的演出更為自然。(楊璐點評)
影片開頭沒有字幕,我到看完也沒搞清片名是什么意思。一個孩子跟隨叔叔從動蕩的庫爾德地區來到德國,卻又被叔叔帶進了販毒集團的火坑,在家庭、民族和自我之間,這個十歲的孩子將如何抉擇。小演員的表演是本片一個亮點。不過導演對這個原本不錯的故事的演繹卻并不成功,節奏緩慢、拖沓,不吸引人,有些情節也不甚合理。科達的音響效果真是很棒。(小駒點評)
《盧浮魅影》
蘇菲-瑪索的片子我基本上不指望它好看,但是前期炒作如此劇烈,不看一下不足以證明自己的眼光。況且,有蘇菲.瑪索在,就當看看美女也不錯。(虞非點評)
《盧浮魅影》無疑是法國電影邁向商業化的又一次嘗試(法國人從來不認為自己的電影不商業),奈何太久的固執己見,已令到法國人在電影工業面前才疏學淺,掌控這樣一部完全的商業片已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敘事上含混不清,細節刻畫缺乏神秘感和懸念,最后只剩下蘇菲.瑪索一張漂亮的臉。(楊璐點評)
澳洲篇
《牛奶的代價》
說影片是超現實電影并不準確,雖然片中常常出現不可思議的畫面(如人突然消失),但它更多的是一部現代愛情童話。一對歡喜冤家經歷愛情磨難,影片稀奇古怪的形式令這個簡單故事披上不少喜劇色彩。導演拍得隨心所欲,許多地方甚至有些無厘頭的花招,觀眾則看得興高采烈,因為沒有什么精神負擔的愛情童話,總會讓人心花怒放,看在眼里,甜在心里。(SNEAKPIMP點評)
這是一部充滿奇異想象的現代愛情寓言。就在Lucinda和Rob互相拉扯被單的時候,電影開場了。OˉpeningCredit和電影標題居然就繡在那條被子上,有點像《黑店狂想曲》的那個開頭。Lucinda和Rob是一對快要結婚的戀人,他們有一條患有空間恐懼癥的狗。然而,就在他們婚禮前夕,Lucinda逐漸感到愛的火花漸漸隱沒,一連串的奇異故事發生了:他們的被單被盜,Lucinda賣了Rob的奶牛去換回被單,Rob發現后精神失常,Lucinda又用自己的婚戒換回了Rob的奶牛……那個毛利族的神秘婦人說:“要換回被單(奶牛),你必須犧牲一件你最鐘愛的東西。”所言極是。從來沒有看過新西蘭的電影,只知道那里人煙稀少,盛產黃油牛奶等乳制品。如今才知那里還有令人怦然心動的草原美景和思維活躍的電影導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的配樂非常出色,畫龍點睛。 (浪得虛名點評)
伊朗篇
《風中飄絮》
小孩配玻璃。五個字就能說清楚這套戲,但它卻演了77分鐘。因為編劇阿巴斯時刻在給這個小孩制造障礙,先是沒錢,后是不知道玻璃尺寸,又漲了水,下暴雨等等,小孩在連場“折磨”下仍能意志堅定地再次出發,值得我們這些城市人為他的勇氣和處境鼓一次掌。不得不說阿巴斯的劇本,看似平淡簡單,但其中卻機關算盡,但這一回,阿巴斯過分計算了這太過簡單的劇情,在這個人人以看伊朗電影為榮的時代里,影片多少讓人感到有些刻意與媚俗。 (徐鳶點評)
日本篇
《幽暗綜合癥》
這部片子被滬上不少影評人評為本次電影節最差電影,我想那肯定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國產片《父親.爸爸》的原因。《幽暗綜合癥》本身在驚悚片中當然不值一提,但是它的噱頭是第一部全數字電影,日本人用這樣小兒科的內容來表現第一部全數字電影,正可以看出,數字電影還在試驗階段,真正的電影人還沒有介入其中。(虞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