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一些新聞媒體現在招聘記者時明確宣稱:我們不需要只會文字的記者。言下之意,他們需要會說、會玩、會公關、會表演會……的“多功能復合型人才”!
電視是走進千家萬戶的一種真正的大眾傳播媒體。在所有的新聞媒體中,它享受的待遇最高,總是處于客廳或臥室的顯目位置。正因為如此,電視新聞不能不重心下傾親近大眾,視線下移關注民生,否則,電視成不了輿論工具,只能還原為現代家具。
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的評價指標之一是收視率,收視率者,一種注意力系數也。前些時有報道說,央視在醞釀重獎主持人的政策,“欄目的收視率絕對是硬標準”(據《新華日報》2004年3月11日)。其實兩年前,央視已經以收視率為“硬標準”對一些節目的安排作了調整。而省市電視臺現在也大都有這樣的硬性規定:新辦欄目的收視率3個月內進不了當地收視率排行榜前50名,將被一票否決,淘汰出局。
收視率,成了欄目生死、主持人優劣、采編人員工薪報酬水平高低的“硬標準”,這是電視媒體的一大進步,折射出了“親民意識”在媒體上的生長。從本埠電視頻道上勢頭強勁的民生新聞欄目里,我們已經不容易看到那些大話套話迭出的會議新聞,也看不到出行全紀錄的領導活動報道,基層一線的老百姓開始在電視上唱起了主角,成了明星。程式化、口號式的宣傳套路已為個性化的新聞語態和主持風格所取代。
然而,收視率一旦成了與名與利捆綁掛鉤的“硬標準”,它就不可避免地引發人們過度或片面的追求,乃至盲目的崇拜,隨之也就伴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現象:貼近名義下的庸俗迎合、敬業姿態下的低俗傳播、批評態度下的惡俗污染,而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是更為可怕的新聞實踐:對新聞生命的戕害、對職業底線的踐踏、對輿論導向的誤讀。
——新聞本源的失真。電視新聞一般都有當事人的圖象、聲音,它的傳播特點決定了新聞真實性不太容易發生衰減或扭曲變形,所以那種無端的此起彼伏的新聞炒作往往都發生在平面媒體上。但是在鏡頭背后,一些電視記者、編輯卻越來越多地介入到事實的產生、發展過程之中,并企圖對新聞的本源進行私人化的處理。盡管鏡頭前面所反映的也許是“有一說一”,而事實上,那個“一”已經是經過記者編輯精心加工修改過的,而普通受眾對此卻一無所知。譬如,有人給采訪對象擬定回答要點,安排活動路線,甚至細致入微地設計手勢、表情,將自己預先設定的新聞主題強加到新聞的主體身上。某資深記者去農村采訪遭受水災后農民的生活情況,一個災民因為負傷正躺在病床上靜養,一見到攝像機掃過來,幾分好奇的他對著鏡頭便一直咧著嘴笑,記者感到這樣的畫面與主題“嚴重沖突”,就趕緊蹲下身去,抓住農民的那條傷腿,伺機掐了一把,邊掐邊“關心”地問:還疼嗎?這時,攝像機鏡頭前的農民終于是一副痛苦不堪的樣子。觀眾們即使是現場的圍觀者也不一定明白,資深記者從中做了手腳!記者、編輯肆意對新聞現場的安排,出發點是讓新聞生動鮮活起來,說穿了是為了收視率,但改變了新聞本源的東西,還有真實性可言嗎?還算新聞嗎?與假新聞有什么兩樣?!
——審丑心理的膨脹。毫無疑問,從單一的收視率指標來看,那些滿足受眾好奇心理,迎合受眾窺視心理的新聞,一定會吸引眼球,激發“審美興奮”。當下,熒屏上嬉笑怒罵皆成新聞,吃喝嫖賭盡是看點;哭聲笑聲吵聲聲聲入耳,丑事怪事性事事事關心。所謂民生新聞,已經演變成了熱鬧集錦、奇聞大觀、隱私大放送,似乎與政治無密切關系的新聞題材就無須顧及什么導向。新聞界素有“ 追星、追腥、追性”的不良嗜好,現在似乎癡情不改,激情猶在,什么“脫衣舞揭密”、“公關先生真相”、“賣淫嫖賭紀實”一類的猛料層出不窮,有人尖銳地指出,我們就差裸體主播了!難怪,現在“下半身寫作”頗受推崇,“下半身廣告”也是日益泛濫,“下半身新聞”躍躍欲試爭奪眼球的份額便不足為奇了。不過,值得警惕的是,在看似熱鬧的猛料背后,一些新聞從業人員倫理道德的墮落,職業底線的塌方。一位應屆畢業生,進入某電視臺工作第一周,就被編導策劃去臥底應聘“三陪小姐”,以獲取真實內幕,涉世不深的女大學生嚇得趕緊撤退,她哪里知道書本上的理論和“實踐”有著如此之大的距離!不過,男性記者探底“公關先生”則有些奮不顧身了,而且樂此不疲。且不論通過欺騙手段獲取新聞素材是否真實可信,這種“誘良為娼(嫖)”的“體驗式采訪”事實上就是以身試法,這類貼近“性”的報道則是對觀眾的污染和誤導,有時甚至是教唆!據說,一些新聞媒體現在招聘記者時明確宣稱:我們不需要只會文字的記者。言下之意,他們需要會說、會玩、會公關、會表演會……的“多功能復合型人才”!這樣下去,新聞媒體豈不是要成為影視基地?!說重點兒,可能是“魔鬼集中營”!
——敬業精神的誤導。如今,媒體之間的競爭、頻道之間的競爭、欄目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這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可以說現在的新聞從業人員都面臨著從未有過的生存壓力;壓力之下,當然有動力更有活力,但是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把握不準時,敬業精神就容易走入誤區。某電視臺記者一次聽說街頭有兩輛汽車發生輕微碰擦,車主相持不下。這實在是城市里最容易發生也最容易看到的事情了,而欄目組的編導不以事小而不為,立即動用直播車,并采用衛星連線,前方記者第一時間從第一現場向演播室發回了“獨家報道”,讓本埠數以百萬計的觀眾在家里看到了這場微型“車禍”,小型“嘴仗”。新聞貼近生活是沒錯的,關注民生也是沒錯的,但這樣小題大做卻是值得商榷的,電視臺也是不能不講成本的,啟用一趟衛星直播車需要多少開支?據介紹,臨時租用一條衛星線路,每分鐘至少上萬元!我們可以算算這筆帳: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智力?占用了多少時間、時段資源?其實,記者獲知這一新聞線索,只要撥打110,請求干警到現場作調查處理,幫助維持一下交通秩序就可以了,而不必興師動眾地去采訪、攝像,給本來就人流車流聚集的路段“添堵”。新聞不是有聞必錄,應該有所選擇,有所取舍,不能貪圖“鮮活”、“好看”,而去一味追求無干預的現場記錄,放大滑稽可笑的市井噪聲。
電視新聞之怪現狀還表現在主持風格的異化,在個性化的大旗下,情緒化的表達、臆測性的結論甚囂塵上;節目編排的串味,新聞節目中不斷重復著有獎收視題目、有獎收視結果等非新聞性非服務性的信息,并且穿插記者送獎上門、幸運觀眾即興發言的現場,“看新聞,重大獎”居然成了他們津津樂道的廣告詞!……目睹電視新聞之種種怪現象,我們已不能心安理得地當“觀眾”。收視率固然是“硬標準”,而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發展是電視媒體事業的發展,是新聞隊伍的發展,是新聞從業人員個體素質的發展;有了這些的協調發展,媒體作為輿論力量才能可持續地發展,也才能引導和影響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作者單位:江蘇教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