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專欄獎看主流之偏
惟新聞“羊頭”是瞻 自1997年起,國內已進行了三屆中國新聞名專欄的評選,中國新聞名專欄獎是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全國優秀新聞專欄最高獎,是經中宣部批準設立的全國性常設新聞獎,從這一中國目前最高規格的專欄評獎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關于專欄的認識評價問題。
先從參評條件來看。參加這一評選的條件有兩個,一要求必須是新聞性的專欄,再就是必須連續刊播一年以上,每周刊播不能少于一次。從這一前提條件可以看出,媒體業內對專欄還存在著一些片面的認識,這就是要求專欄必須是新聞性的,這本身是對專欄的過于狹隘的理解。
專欄,有新聞性的,但也可以有非新聞性的,特別是在媒體競爭的新階段,非新聞性專欄的開設更是媒體進行差異化競爭的一大途徑,我們應該從不同的報刊上看到不同的專欄,甚至這些不同的專欄就是這些報刊各自的個性化標簽,比如,一談起《三聯生活周刊》,讀者就能想起這份雜志的特色專欄“生活圓桌”,一談起《中國青年報》,就能想起“冰點時評”,一談起《南風窗》,就能想到“窗下人語”。 當然,過去三屆名專欄獎的評選結果也突破了對新聞性的界限,有些評論、雜談、人物、漫筆等內容的專欄也被入選,其對新聞性的要求好像只成了一個幌子。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是大新聞的概念,是一個對新聞性的理解上的進步。
另外,名專欄獎的評選組織機構還忽視了另一個可能產生優秀專欄的群體,那就是雜志,一般的月刊雜志因出版周期的原因無法參評,可以理解,但對國內不少有影響的新聞周刊也置之不理,這樣的評選是不全面的,其權威性和影響力也會受到影響,比如《瞭望新聞周刊》、《瞭望東方周刊》、《南風窗》、《三聯生活周刊》、《新聞周刊》、《新民周刊》等雜志都有不少在讀者中很有影響的出色的新聞性專欄,但它們卻沒能被評出,而在報刊上(有些是周報)同類的專欄卻能忝列其中,這讓人費解,難道說我國的新聞事業只有報紙嗎?
重集體輕個人 從二三屆獲獎的報紙名專欄中也可看出,國內大多數的專欄是集體性的欄目,如“今日關注”、“濃度報道”、“昨日直擊”、“新聞調查”等,在二三屆獲獎的報紙名專欄中只有《經濟日報》的“小和訪談”和《黑龍江日報》的“吳記者在一線”兩個個人專欄,其余的全是集體性的欄目,這樣的專欄因集體操作,風格易變,不易在讀者心目中產生穩定的印象。對個人專欄的忽視,也不利于專欄的長遠發展,沒有優秀的專欄作者,怎能打造優秀的專欄?大洋對岸的專欄作家如李普曼、賴斯頓、弗里德曼、布羅德等人被我們奉為泰斗,大有“言必稱希臘”之勢,而國內一些優秀的專欄作家卻被我們忽視了,比如八十多歲還在堅持專欄寫作剛停筆不久的微音先生,他在《羊城晚報》頭版的評論專欄《街談巷議》就是國內媒體中少有的出色專欄,其文章針砭時弊,弘揚正氣,在廣東社會和全國新聞界都深具影響,但卻被我們新聞界和新聞教育界快速地遺忘了。
重評論輕其他 從二三屆獲獎的報紙名專欄中也可看出,國內大多數的專欄是評論性的欄目,如“今日談”、“人民論壇”、“光明論壇”、“社評”、“冰點時評”、“今日時評”、“天天觀點”、“每周法評”、“今日社評”、“三楚放談”、“大家談”、“今晚談”、“蘭山論語”、“文匯時評”、“你說我說”、“道德論壇”等,如此多的報紙都在以硬碰硬,而對非評論專欄的開發和經營卻被忽略,這也是造成國內報紙多報一面現象的原因之一吧。
自由撰稿人專欄之窘
事實上,近年來在國內報刊上最活躍的還是各種“民營”的專欄,這很類似國內的經濟,在國有企業活力不足的情況下,民營經濟成了最具活力的部分,他們在激活報刊內容、多方位滿足讀者需求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全國范圍來說,目前,活躍的民營專欄多得數不清,各報刊都在開設形形色色的專欄,這些專欄多是由報社以外的人士主持撰稿,專欄的定位也依各主持者的偏好而定。這些眾多的民營專欄豐富了報刊內容,甚至造成了專欄大繁榮的假象,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成為進一步發展的不利因素。
存活期短 民營專欄的不足之處就是多短壽,往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總編一換,專欄改變,是經常的事情,這是由把關人的口味不同造成的。再就是有些專欄自身的定位也往往多變,幾月不見,往往要“刮目相看”。還有的是由于專欄的主持者功力不逮,無力長期支撐,只好中途叫停。一個個隨風而去的專欄成了報刊上逝去的風景,大多專欄的名字已無人能記起,偶有些許好專欄也只能成為讀者日后的追憶,而無緣長大。
受眾認同差 當前的現實是,報刊費力推出的一些專欄讀者不買賬不認同,任你是什么名人名家,讀者看后并不叫好,
太軟 與“官辦”專欄的過硬相反,民營專欄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太軟,綜觀當今報刊上的大部分民營專欄,多為休閑消遣類的,軟性的內容是有市場需要的,讀者需要放松休閑,但讀者又不只需要放松休閑,他們還需要一種精神上的提升,再說,再好的東西,吃多了也倒胃口。硬專欄的開發應成為報刊媒體下一步要用力的方面。
細分成就專欄之專
專欄之所以成為專欄,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專”,它專在一個專欄只談論一個方面的事情,它專在天天都在談論這一方面的事情,也正因此,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感興趣的讀者才會天天去看它。但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并不都是一個口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愛好和興趣,報刊的專欄就應該是一個百貨超市,用不同的貨品來滿足不同的消費者的需求,這就要對報刊的專欄進行細分。
比如,葡萄酒已成為國人新的酒類消費熱點,但人們對有關葡萄酒的知識又了解得太少,再加上面對假劣品種充斥的市場,不知如何選用適合自己的葡萄酒,這時,報刊就可開設一個關于葡萄酒的專欄,請有關的專業人士給讀者講解一些有關葡萄酒的消費知識,這類專欄在一些時尚類雜志已有開設,但在一般的都市類報紙中還很少見,也許讀者很想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