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聯想企業文化:從做事到做人
大眾網-大眾電腦報
2002-07-15 07:20:20
dzdnb20020715
|
|
從給惠普做代理起家,聯想的一笑一顰都透露著惠普的印跡,就連當年在北京白頤路口樹起的一塊廣告牌都被人看作是惠普廣告的翻版。然而十多年亦步亦趨的形象,聯想最終在企業文化上翻了身。 每一個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控制和靈活”這兩個有效推動企業運轉的手段。“控制”是指企業的運轉依靠嚴密的規范和流程;“靈活”是指企業的運轉依靠人與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的相互協作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氛圍,并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 一般來說,企業多數情況下會循著以下發展規律發展:企業首先需要解決好生存這一根本問題,有了一定規模之后再去系統解決內部管理的問題,因此企業文化隨著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循序漸進,不斷發展。 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聯想企業文化的發展也是循著這一路子。 1994—1995年,為了生存,聯想更多強調員工對任務負責,“只講功勞不講苦勞”,要不斷創造新的業務記錄,“把5%的希望變成100%的現實”,這種目標導向清楚地顯示,在公司里做事遠遠大于做人;1996—1998年,聯想由“求生存”的目標轉移到“求發展、求規模、求效益”上來,為了做到更好地把握與控制,急需強調內部管理的規范性,要對目標負責,于是強調“嚴格”文化;1999—2000年,企業規模更大了,更大的發展不僅僅來自于規范的作用,更需要溝通協調、需要理解信任,需要增強企業親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此時,員工個人的追求開始轉向更深層次的人生價值、社會尊重和滿足精神層面上來,于是聯想提出了“親情”文化——平等、信任、欣賞、親情。此時,聯想對做人的要求顯然已經超過任何時期。 聯想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年輕氣盛,公司于是在不斷的出錯和改錯中成長起來,因此在工作中強調嚴管理。但是由于企業發展得太快,很多、很重要、很大的事情都是由年輕人去做。年輕人盡管有朝氣,但在管理和做事方面更多地體現出剛性有余,柔性不足,勇往直前的干部和員工比較多,造成整個公司的環境不夠。 說起聯想的親情文化,并沒有一個特別清晰的定義,但親情并不一定是很大的事情,事實上,越小的事情越容易讓人感動。聯想的員工講了這樣一件事情:公司在香港有個活動,電腦公司的人到了香港都自己轉自己的去了。楊元慶在后來的一次總結會對這件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到過香港很多次,但有的只去過一次,去過的為什么不能帶著沒有去過的同事轉一轉。 在聯想,掌門人楊元慶將親情文化總結為“要謙虛”,并用“樹大招風”來警告自己的員工:幾年前,你做的事得到的是支持和掌聲,而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做事你可能得到的是批評和非議。因為聯想是著名企業,從用戶到媒體對企業的產品和形象提出了更嚴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在這個競爭的市場中,當然也會含有攻擊的成分。但想想這是養育聯想的本土市場,是聯想賴以生存的本土市場,自然也就會小心謹慎、兢兢業業地對待它。 聯想為什么能做大?其中一條,它在企業文化上的發展,值得所有業內公司思考。 田紅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