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劇照

主創紅衣預祝收視飄紅
晨報(記者 朱美虹 吳磊 現場圖片) 三年過去了,李少紅導演的新版《紅樓夢》千呼萬喚始出來——6月26日,上海觀眾將先于全國觀眾在東方電影頻道嘗鮮,而衛視的播出則要到9月。昨天,記者與滬上幾位專家提前一睹《紅樓夢》,而李少紅帶領的創作團隊也來到上海,與大家互動。
昨天放映的4集新版《紅樓夢》分別是第1、2、15、16集,劇情分別為黛玉進府和寶玉挨打,其中第一集的“女媧補天”部分,是各個影視版本《紅樓夢》均未表現過的,華麗的服裝、唯美的意境、空靈的音樂、精致的畫面,使得該劇烙有明顯的李少紅風格。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王紀人、上師大紅學專家孫遜、上大中文系教授葛紅兵這四位專家學者,在觀后表達了各自的看法,現場反饋的質疑聲,也集中于幾點。
對白過于拗口?
與舊版《紅樓夢》改變高鶚結局相比,該劇忠實于原著,嚴格按照人民文學出版社120回本的《紅樓夢》拍攝,不但情節發展、故事推進順著小說的脈絡進行,演員對白都是直接摘自原著,甚至連“蝎蝎螫螫”(指在小事情上過分關心)這種如今已不再使用的詞也照搬不誤。紅學專家孫遜表示,新版《紅樓夢》忠實原著的做法能有效推廣《紅樓夢》,但他同時指出,過于忠實原著也限制了想象力。
李少紅稱,該劇任何一處細節都經過了考據,對于普通觀眾必須借助字幕才能聽懂對白的疑問,她表示,“這會子”、“情性”、“倘或”等這些小說中的話,其實就是當年的白話文,只是語言經過了200年的變遷后現代觀眾有所陌生,“從意思的表達上觀眾完全能聽懂,只是可能不知道哪個字”。她以“堡”字為例,稱盡管如今的讀音為“bǎo”,但劇中還是采用了舊音“pù”,正是為了重現200年前的那個時代。
王夫人和賈政太老?
新版《紅樓夢》最大的特點是青春——主要角色分為成人組與少年組兩組,“小寶玉”于小彤拍攝時只有13歲,與原著中人物年齡相仿的一眾小演員,讓人感覺青春氣息撲面而來。選小演員是李少紅的創意,為了忠實再現原著中初戀的懵懵懂懂,然而,飾演王夫人的歸亞蕾已是60多歲,飾演賈政的許還山更是70出頭,年齡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他們出現在同一場景時顯得有點別扭。
對于這樣的演員選擇,李少紅解釋為寶玉是“老來子”,“我們可以算一下:王夫人的兒女中元春最大,省親時36歲;賈珠是生子后死的,去世時的年齡應該在17-20歲之間,賈珠死后才有了寶玉,這也可以解釋賈母對寶玉的過分溺愛和對賈政恨鐵不成鋼的心態。”
畫外音顯得突兀?
新版《紅樓夢》中不時出現畫外音來描述劇情與角色心理,這不僅給人帶來重復之感,也容易令觀眾出戲。對于畫外音的設置,所有專家和記者都表示不習慣。
李少紅表示,加畫外音,紅學專家一開始也不主張,但自己還是堅持了,“因為電視劇要面對層次不同的觀眾——高水平的專家、紅迷只占了10%,大多數觀眾對《紅樓夢》原著是不熟悉、不了解的,必須依靠注解。表演是一方面,畫外音也是加深他們印象的一種方法!崩钌偌t透露,畫外音特地選擇了適中的音調和嗓音,配音的周野芒前后共錄了4次,“想聽到的觀眾自然能聽見,但如果你要忽略它,它也不會搗亂,這是我希望達到的效果”。
鏈接記者觀感
“銅錢頭”沒那么雷人
新版《紅樓夢》還未拍,葉錦添設計的“銅錢頭”額妝定妝照就曾引來一片罵聲,不過記者注意到,當人物置身于場景之中并行動起來時,當初看上去“雷人”的額妝突兀感有所消減,且額妝的造型并非適用于所有角色——額妝代表了身份,小姐、夫人這類身份高貴的“主子”的確是如此打扮,但襲人、晴雯等丫鬟、婆子依然是觀眾熟悉的劉海打扮。此外,身份不同,角色的妝容也有所區別,與小姐夫人涂得粉白的臉相比,丫鬟的妝容更自然樸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