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少紅和李小婉
歷經近4年的籌備、拍攝,新版《紅樓夢》(舊版新版)(舊版新版)終于要在6月份播出了。對于李少紅和李小婉這對金牌搭檔來說,這部劇是她們合作15年來,一起制作的第七部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她們所經歷過的最艱難的一部作品,個中辛酸難以道盡。但不管怎樣,在她們看來,她們的真誠對得起《紅樓夢》。
在攝影棚里,攝影師對李少紅和李小婉說:“現在拍你們的合影,你們站在一起要表現出一種關系……”表現關系?這個有趣!李少紅樂了,剛才被攝影師“導演”了一把的憋屈一下子被拋到腦后,興致勃勃地圍著李小婉,開始表現各種“關系”:時而調皮地做射擊狀,時而把手搭在李小婉肩上做出一副“哥倆好”的派頭,甚至摟著李小婉的腰,孩子般地把頭靠在李小婉的肩上,而李小婉從始至終溫婉地站在那里,柔和地笑著。
如果要形容兩者的關系,我一直以為,這對已經合作15年的影視“鐵搭檔”早已超越了女人間友誼的范疇了,性別在她們這里應該是被淡化的,從一起創辦榮信達影視藝術公司以來,她們一起遭遇的挫折、趟過的困難不計其數,閨蜜已經不足以形容她們的關系,她們應該是“哥們兒”、“革命戰友”——相知甚深、甘苦與共,又有一份義氣在里面。然而,當在影棚里看到李少紅和李小婉合影的一幕時,我想,又錯了,用“哥們兒”和“戰友”來形容也說淺了。
李少紅和李小婉是一對奇妙的組合:李小婉主外,做制片、談項目、找資金,是拉錢的,而李少紅主內,一門心思導戲、管生產,是花錢的;李少紅的氣質里有著男孩般的硬朗和激情,而李小婉的氣質里則滿是像水一樣的柔和。這看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十幾年走過來,兩個人合作得卻自然圓融。
跟旁人的想象正好相反,李小婉曾說,作為導演的李少紅是個理性的人,而自己是個感性的人,自己是最能哭的,而李少紅卻極少掉眼淚,在最難的時候總是能自然地傳達出一種堅強的鼓舞。但這也不是全部,兩人就像一幅太極圖,陰陽相依,對立又融合,互為支持。在她們看來,兩人的搭檔關系是不可被復制的,因為沒有人能像她們一樣宿緣深厚:兩個人9歲時就結下友誼,同是在北京電影制片廠的氛圍里長大,兩人生日只相差一個月,兩家人從父輩起就相交甚深……而她們之間的和諧不僅是因為可以相互理解和包容,更因為其實她們是同一種人,有著同樣的價值觀和藝術理想。
屈指算來,《紅樓夢》已經是李少紅和李小婉聯手拍攝的第七部作品了,這大概也是兩人經歷過的最難的一次拍攝了,造型爭議、換角風波、資金缺口……對她們來說,這不再是單純地拍一部電視劇,這是一場戰斗,一場從籌備到后期,前后將近4年的持久戰。都說兩個女人一臺戲,而這兩個女人戲里戲外,卻撐起無數感人至深的戲碼。也許《紅樓夢》之外,她們也要算做兩位脂粉英雄。
李少紅:這是個命題作文
提文:盡管《紅樓夢》最初是命題作文,但對于李少紅來說,要拍就拍出個傳世之作。
對于接手重拍《紅樓夢》這件事,李少紅是糾結的。她坦承自己不是一個有“紅樓”情結的人,她心里很清楚,拍攝《紅樓夢》跟拍攝普通的電視劇完全不同,從時間上說,一部50集的劇集也許6個月就可以拍完,而一旦沾上《紅樓夢》,可能就要花費幾年的時間;更讓她心里打鼓的是,當翻拍的對手是無比強悍的曹雪芹時,自己一個人的武功是絕對不夠用的。于是,她曾兩度謝絕新版《紅樓夢》的邀請,直到2007年胡玫宣布退出,相關領導第三次找到李少紅,她才臨危受命,披掛上陣。
雖然接手的《紅樓夢》是個燙手的山芋,然而《紅樓夢》巨大的藝術魅力就像無邊大海中翻卷起的漩渦、狂瀾,無論是巨輪還是扁舟,每一艘靠近它的船只,都不可避免地被吸納吞沒。一旦接手,李少紅的創作欲望迅速被點燃了。她按照自己所要達到的拍攝效果給擔任制片的李小婉列出了一個清單,當李小婉按照這個清單算出預算額度時,立刻驚呆了——1.18億!她足足用了好幾天來面對和消化這個數字。但是,李少紅決心已定,要么就不拍,要拍就拍出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之作。
對于《紅樓夢》,李少紅推崇魯迅的評價: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全面的評價。似夢如幻,真真假假,你可以認為它是一場現實,也可以認為它是一個大夢,全看個人的領悟。我不想把它拍成一本‘圣經’,而是要還原它的精神,一個“夢”字可以涵蓋所有的美學意義。成為創作的指南。
而在《紅樓夢》紛繁復雜的眾多主題中,針對電視劇這樣大眾化的審美樣式,李少紅選擇了青春成長和愛情的角度切入。“曹雪芹寫書就是從才子佳人,從言情入手,很賞心悅目,又放射性地影射了幕后的其他方面,所以在一百二十回的內容中,寶黛釵的愛情占據了將近八十多回很重要的部分。。”在她看來,《紅樓夢》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里面的愛情也也正是人生最燦爛,最青春澎湃,荷爾蒙萌發的年齡段。最值得紀錄和流連忘返的年華。
對此次《紅樓夢》的重拍,上級下達的要求是:完全按照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120回版本。也就是說包括高鱷的后40回續寫的部分。于是,在整個制作過程中,李少紅的拍攝原則是“對(《紅樓夢》的)情節只有刪減,沒有杜撰;只拍曹雪芹寫到的,不拍沒有寫到的”。
然而李少紅沒有想到的是,對于這部劇,公眾的關注和期待超出她的想象,從選角、定妝開始,《紅樓夢》的每個舉動都無可爭議地被搬上媒體的頭條,而其中的非議聲更是排山倒海而來。“人們想通過這版《紅樓夢》寄托對文化傳統所有的傳承,但這超出了一部電視劇所能承載的使命。”李少紅深感任重道遠。用影像還原文字,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李少紅花了大量時間搜集資料,請教各方專家。劇中,從一窗一紗,到人物行住坐臥的尊卑次序,隨便拎出一個細節都能說出門道和講究來。為了符合原著,劇組幾乎是“一邊查、一邊拍、一邊改的”,大家生怕走錯一步,有些場景甚至因為一個道具的謬誤而返工重拍了多遍。
從現在已經公布的片花視頻中,人們看到,李少紅特別把胭脂膏的制作過程剪輯了進去——鏡頭中,一群青春稚嫩的女孩子推著五彩剔透的琉璃小磨,用從磨槽中流淌出的鮮艷的花汁,調和蜂蜜,制出了當時貴族小姐們的純天然化妝品——胭脂膏。其實,原著中,曹雪芹并沒有具體描繪胭脂膏是如何制作的,李少紅是根據書中的筆觸,查閱了大量資料,并加入了一些想象,特別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然而,對這個細節的展現,李少紅并不只是為了鋪陳和渲染書中貴族生活的奢靡。當觀眾們看到胭脂膏的樣子和制作過程時,少年賈寶玉喜歡偷吃女孩嘴上的胭脂膏這一看上去頗有點“登徒子”之嫌的行為,立即就被理解了——原來胭脂膏無論從樣子還是味道,都是像果醬一樣美味誘人的,難怪這個男孩喜歡偷吃。李少紅借用還原胭脂膏巧妙的告訴觀眾,秀色可餐這樣一個美妙的意境。青春的無限燦爛的感覺。
盡管面對一部近乎百科全書的一樣的巨著,請來了各個門類的專家。但是對于一個藝術創作的制作團隊來說依然會被眾多的考據問題逼瘋的。處處都是超常規的要求。比如,按照寧榮府的規格,置景搭建了宏偉的大門,但是專家說按民俗,沒有重大活動,大戶人家的中間大門都是不開的。家眷出入,轎子都是走小角門的。李少紅急了,如果按照史實,這些造價昂貴的大門只能在元春省親等情節里用上一兩次,而拍一個小角門,根本看不出一個豪門大宅的氣象。思量再三,她心一橫,拍板決定轎子的出入走大門——這畢竟是拍影視劇,必須考慮視覺效果!
在平衡歷史細節的真實和影像效果之間,李少紅往返奔跑著,在堅持和妥協間思量、抉擇著,類似的事件不勝枚舉。“我們只是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去還原,但有遺憾是肯定的。”李少紅說,“現在的這樣制作已經是很超常了,盡量把意思整對,,不可能做到沒有疏漏,但我們的態度是真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