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2009-05-14 A7 )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 劉軍紅
11日到 13日,俄羅斯總理普京訪日,與麻生簽署了一攬子政府間協定和企業合同,特別是達成了“日俄原子能合作協定”等具有國際法約束力的條約性文件,為俄東向突圍,擺脫危機,挺進亞太,打開了戰略通道;日本則順勢摘取了遠東石油等資源開采權益,并奪得了核燃料穩定采購權,為其構建“相對的資源大國”,發揮地區影響力,贏得了戰略機遇。
俄羅斯:雙重危機下的突圍
訪日前,普京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共同社和NHK 聯合采訪時,毫不掩飾地強調“經濟優先”原則,主張“經濟合作成果”是發展日俄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前提,并將日本置于“尖端技術交流上的重要伙伴”位置。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在遠東地區強化日俄經濟合作,“做實遠東”,東向突圍,擺脫危機,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構建亞太大國地位。
2000年到2008年初,普京當政,時值全球資源價格上漲周期,石油收益伴隨外來投資如潮如涌,俄羅斯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 7% 。尤其是,普京執政后期,推出“大盧布計劃”,推動金融國際化,俄羅斯一度被發達國家視為最具投資前景的“金磚四國”之一。一時間,歐美投資涌入,股市、匯市高企,俄羅斯成為全球財富聚集地。
但去年的金融危機與國際油價暴跌相伴襲來,俄經濟受到雙重打擊,股市暴跌近80% ,盧布貶值近40% ,外匯儲備縮水,企業債臺高筑,經濟增長陷入困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2009年俄經濟將出現6% 的負增長。而當初普京制定的擺脫依賴資源、發展綜合產業的經濟戰略,被石油紅利淹沒,俄產業結構未能完善,民族生產力并未得到真實蓄積。相反,服務業因巨額財富助推,率先發展,奢侈消費、消耗型消費成風,俄經濟反而形成了扭曲的債務增長結構。尤其是,在“國家資本主義”模式下,普京大搞油氣資源國有化,并制定了相當于高出口關稅的“油價穩定基金”制度,石油收益無法轉化為企業戰略投資,企業被迫對外舉債擴張生產,結果又釀成了依賴外債型產業結構。面對危機,這種雙重的債務結構,導致俄羅斯無力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國際投資者甚至主張將俄羅斯從“金磚四國”中除名。
而另一方面,危機后,美、歐、俄戰略矛盾上升,戰略利益相撞,依仗歐美投資,挽救俄羅斯經濟困難增加。普京急于尋找新的突破口,通過在遠東強化日俄經濟技術合作,完善創新體制,改善經濟增長結構,走東向突圍新道路。
為此,普京訪日前,事先預備了近200 個經濟技術合作項目,準備與日本達成一攬子政府間協定、企業間戰略合作合同,合作領域涵蓋能源、木材、汽車、電信、環保等各戰略領域。特別是針對日本對遠東油氣資源、濃縮鈾燃料資源的渴望,普京胸有成竹地備好了“ 東西比利亞二號礦區”油氣資源共同開采項目,以及日俄原子能合作項目,吸引日本投資,強化戰略合作。
日本:獲取能源豐厚之禮
對日本而言,普京造訪,無疑帶來了豐厚的禮物。競爭遠東油氣資源,獲取俄羅斯豐富的核燃料,是日本的長期戰略夙愿。而麻生近期發表的新經濟增長戰略,又將“打造世界級資源大國”,確立為提振日本政治影響力的核心支柱,可謂二者不謀而合。
實際上,日本政府直屬的獨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資源機構”已經與俄羅斯達成了東西伯利亞一號礦區的共同開采合同,擬于今年5月底進行試開采。此次,日俄達成新的共同開采協定,進一步將二號礦區開采權益轉讓給日本,總面積達 8100平方公里,預計年產能將達數億桶,由此,將使日本企業獲得參與“太平洋輸油管道”建設條件。而今年2 月,麻生與俄總統梅德韋杰夫在薩哈林簽署協定,獲得了薩哈林天然氣壟斷進口權。兩個項目結合,無疑將使日本成為事實上的東北亞地區“油氣資源供給國”。
在核電技術合作方面,俄羅斯既是世界上少有的鈾大國,更是全球為數不多的鈾濃縮技術大國。“日俄原子能合作協定”不僅承諾對日穩定供給鈾燃料,而且承諾日俄共建濃縮鈾儲備機制,從而使日本獲得了穩定的核燃料供給權。實際上,自從東芝公司收購了美國的核電設備企業西屋公司后,富士重工、日立、三菱重工、三菱電機等核電企業加快了與歐美核電事業合作,初步占據了全球核電版圖一極地位。尤其是,近年來,日本通過與美、法、澳、加、韓、哈薩克等簽訂原子能合作協定,已從核電設備的設計、生產,到核燃料的開發、處理、供應等各個領域,掌握核電事業主動權,成為名副其實的核電大國。迄今,日本進口鈾燃料的15% 來源于俄羅斯,日俄原子能合作展開后,預計該比例將達 25%。而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環境問題上升為時代的主題,日俄“原子能合作協定”,無疑為日本主導新一代能源產業奠定不可多得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