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2009年2月11日第4版)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向陽
農歷新年伊始,中國高層密集出訪。繼溫家寶總理1月27日至2月3日出訪歐洲四國與歐盟總部并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之后,胡錦濤主席于2月10日至17日訪問沙特和非洲四國,習近平副主席于2月8日至22日訪問拉美五國和馬耳他,回良玉副總理于2月7日至19日訪問拉美四國。中國高層此番高密度出訪堪稱“新春外交”,不僅掀起了 2009年中國外交的首個高潮,也凸顯出中國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與全球大變局。
“新春外交”充分體現了新時期中國外交牢牢把握中國與世界日益緊密互動的潮流,堅持統籌國際與國內兩個大局的方針。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日益顯現,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外貿出口明顯下降、就業壓力急劇增大。對此,中央明確將“確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作為 2009年的頭等大事,及時確立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九字方針,出臺了四萬億元人民幣的兩年期經濟刺激方案,制定了包括財政、稅收、產業振興、社會保障等在內的危機應對系統計劃,并已收到初步成效。要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平穩較快增長,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保投資、消費與出口“三駕馬車”均衡協調發展,其中,穩步并加快推進中國經濟“走出去”將起到重要作用。中國“新春外交”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促進中國出口市場的多元化與對外投資,促進“內需”與“外需”的互補聯動,為實現國內“保增長”的首要任務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新春外交”突出危機外交與經濟外交的主軸,意在增強國際社會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心,增進中國在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溫總理的歐洲之行被譽為“信心之旅”,他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等多個重要場合反復強調“信心、合作、責任”六個字,闡明了應對金融危機的“中國藥方”,不僅積極推動中歐這兩大重要經濟體共同應對金融危機,還就4月份將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二十國集團經濟峰會與歐盟加強溝通協調,就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增進雙方合作。溫總理同時還旗幟鮮明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義正辭嚴地批駁所謂中國應對金融危機“負責”的謬論,有效維護了中國形象。
“新春外交”表明新時期的中國全球戰略布局日臻完善。“ 新春外交”集中于歐洲、非洲與拉丁美洲,涵蓋了西方發達國家與亞(沙特)非拉發展中國家。其中,歐盟現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08年雙邊貿易額超過4200億美元,中歐互利合作的重要性在多極化加速推進的當今世界日益突出,而在金融危機加重之際中歐深化經貿合作與政治互信則更顯重要。中東、非洲、拉美地區是中國重要的政治與經濟伙伴,三地集中了大量的發展中國家,不僅是中國大外交的“政治基礎”,而且是中國拓展海外資源能源、投資場所與市場的重要目標,是中國經濟“走出去”與實現海外利益的重要對象。其中,胡錦濤主席對沙特和非洲四國的訪問,必將促進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集體合作,推動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深化中沙戰略性友好關系和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
“新春外交”充分兼顧了應對金融危機的當前需要與長遠戰略考慮,是著眼于“危機后”中國和平發展的“布局謀篇”,有助于占領未來國際秩序的制高點。在新舊國際格局與新舊國際秩序轉換加快之際,在國際與國內兩個大局互動加深之時,中國高層通過對歐、亞、非、拉的密集出訪下“先手棋”,發出中國聲音,維護中國形象,拓展中國利益,追求互利共贏,倡導和諧世界,催生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牢牢抓住了國際戰略主動權。
一年之計在于春,“新春外交”不僅為2009年的中國外交開好了局,更預示著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中國和平發展必將實現新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