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過對加沙地帶22天的軍事行動后,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18日說,以軍已從當地時間當天凌晨 2時(北京時間18日8時)開始在加沙地帶實施單邊停火。在距美國新總統奧巴馬就職僅有兩天的時間里,以方選擇此時宣布單邊停火頗耐人尋味。 17日晚,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在以安全內閣投票決定單邊停火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以軍“鑄鉛行動”已經達到所有既定目標,哈馬斯遭受重創,而且以方已與埃及達成協議,聯合打擊流向加沙地帶的武器走私。這似乎是以色列向外界解釋其宣布單邊停火的原因。但仔細推敲,以色列選擇這個時機實施單邊停火,原因并沒有這么簡單。 這次加沙軍事行動從空襲到地面攻擊,以色列一直聲稱要“制止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但從過去的這段軍事行動時間內,盡管哈馬斯折損多名高官,但一刻也沒停止向以發射火箭彈。就在以方單邊停火后,哈馬斯下屬的“卡桑旅”還宣布向以色列南部發射了6枚火箭彈。而且哈馬斯聲稱,將繼續抵抗直到以軍撤出加沙。可見,以軍的“鑄鉛行動”很難說實現了開始時宣稱的軍事目的。雖然以埃所達成的聯合打擊流向加沙地帶武器走私協議,可謂實施單邊停火的一個推動力,但其打擊效果還有待觀察。可以說,奧爾默特所解釋這些因素都很難促成以色列立刻單方面宣布停火。 事實上,就在以色列內閣準備投票決定是否停火的前一天,美國國務卿賴斯與以色列外交部長利夫尼在華盛頓簽署了旨在打擊加沙地帶武器走私活動的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兩國將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止外部武器和爆炸物流入加沙地帶,以確保這一地區不再成為巴勒斯坦武裝人員的“火箭發射場”。在美期間,利夫尼還就加沙地帶局勢及停火問題同布什政府進一步協調了立場。從這里來看,以色列實施單邊停火的原因更重要的還是美國因素。
美國一直被認為是中東問題的始作俑者,而以色列又是美國政府,特別是布什政府的盟友。在這次“鑄鉛行動”中,美國從一開始就指責哈馬斯應該承擔軍事責任。作為盟主偏袒以色列的布什政府,其意見對加沙局勢好壞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外界分析,以色列進攻加沙除了其國內大選因素及欲摧毀哈馬斯實力等考慮外,以色列還想借此來判斷即將就職的奧巴馬政府對中東的政策。但奧巴馬并未對當前加沙局勢作更多評價,只是“準國務卿”希拉里在勾畫美國對外政策時表明要拋棄布什政府的單邊主義外交路線。在奧巴馬政府對中東政策不明朗的前提下,且又臨近奧巴馬就職日,以色列也只能“見好就收”。如果在奧巴馬就職時刻再這么大規模地打下去,勢必對奧巴馬政府的中東政策帶來很大壓力,影響美以關系。而此時,以色列宣布單邊停火,也正好有了一個向即將就職的奧巴馬政府示好的機會。 當然,以色列單邊停火也是迫于國際外交及輿論的壓力。以色列軍事行動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已激起眾多國家的憤怒譴責。以色列在阿拉伯國家中也陷于外交孤立。伊朗、敘利亞、卡塔爾、土耳其等國領導人紛紛“炮轟”以色列,號召中東各國斷絕與以色列的一切往來。聯合國也通過決議要求雙方立即停火。作為聯合國會員國,以色列并未立即執行聯合國停火決議,無疑已使自己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 從目前以方宣布的單邊停火內容來看,單邊停火只是個模糊概念,它并沒有停火時限。奧爾默特說,如果哈馬斯徹底停止針對以色列的火箭彈襲擊,以方將考慮從這一地區撤軍。否則,以軍將繼續展開行動。這讓以方在今后加沙問題的談判上掌握了主動權,而把“難啃的骨頭”扔給了哈馬斯。如果再發生軍事沖突,責任當然就是哈馬斯的了。加沙地帶的和平之路仍很艱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