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 傅夢孜
.一個超級崛起的大國與現存的超級大國間的“建設性合作關系”非同一般.經貿,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
近來,北京與華盛頓都在舉行各種盛大的紀念會、圖片展覽會、學術研討會,感懷與紀念改變了世界地緣政治景觀的中美建交30周年。
30年彈指一揮間,但兩國關系的發展既充滿歡欣與喜悅,也遭遇坎坷與曲折。 早在1972年2 月,尼克松訪華就一度帶來“世界波沖擊”。在冷戰時期超級大國較量的僵持階段,中美走近意味著兩國怒目相向成為過去,而伸出雙手則改變了世界。中美建交使得中國實現戰略重心轉移、實行改革開放具有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但是,冷戰結束使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不再,美國對中國的定位一度模糊不清起來。非敵非友,亦敵亦友、競爭對手、合作伙伴等不一而足,1997年7月克林頓訪華,兩國致力于建立“ 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的愿景也只是曇花一現。整個20世紀 90年代,一系列事件,如 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5年李登輝訪美、 1996 年臺海危機、 1999年“炸館”事件,加上人權、貿易問題上的爭執,使中美關系起伏不定。
歷史上,一個崛起大國與現存霸權國家的關系總不太好把握。因為當時崛起的大國總不滿足于現狀,而挑戰霸權國家主導的秩序。歷史記憶一直影響著美國國內對新興大國崛起的警惕。小布什政府的上臺,美國國內新保守主義加快發酵,加之中美發生“撞機”事件,中美關系一度急劇下滑。2001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訪華,兩國開始走上摸索建立“建設性合作關系”的框架。“9·11”則更是改變了美國對威脅的認識,一直在尋找“大塊頭”威脅的美國,被恐怖主義無情攻擊的現實威脅所震撼,反恐成為布什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議程。時年11月,仍處“戰時狀態”的布什總統訪華(參加上海 APEC非正式峰會),中美兩國關系重現戰略轉圜。
一直到今天,在布什任內,一個超級崛起的大國與現存的超級大國之間建立了“建設性合作關系”,使冷戰后常常動蕩不安的雙邊關系取得了最為持久穩定的發展,并被置為美國最重要對外關系的地位。2008年初西方揚言抵制北京奧運開幕式時,布什總統顯示了對中國舉辦百年奧運的堅定支持,表示將出席這場盛會的開幕式,這在美國總統參加非本國奧運會開幕式的歷史記載(第一次)和中美關系史上將是不可忽視的。布什任內近8年,美中關系持續發展,成為布什政府最大的外交遺產。
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系有起伏,但總體上這種關系基礎日益濃厚,具有活力,一直是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啟示是,要從戰略高度與長遠角度看待中美關系。中美關系是兩國關系,但其影響高于兩國關系,具有全球意義,因此把握這種關系對兩國、對世界的穩定與發展均十分重要。中美關系應著眼于長遠,不應因一時困繞、一事的麻煩而影響兩國整體關系的發展。要通過建設性對話尋找解決辦法,保持整體關系發展的常性。其次,中美之間仍存在戰略互信不夠問題,存在結構性矛盾。中國在自覺融入世界,并未以挑戰現存秩序為歷史已任,中美兩國應尋找共同利益,不以對抗為基本取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照顧相互的重大戰略關切,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再次,中美經貿關系具有發展的持續性,即使在兩國關系困難時期也是這樣,顯然兩國人民受惠于此,也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對兩國具有重大的利害,避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平等協商,加強對話,是取得雙贏的重要保障。
中美關系已然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在一個相互聯系加深的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威脅,如氣候變暖,環境保護、經濟衰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挑戰,呼喚著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世界的合作。
美國進步研究中心網站不久前刊載《致下任美國總統的備忘錄:美國對華戰略》提出,鑒于中國的地位以及中美共同面對的挑戰,美國下任總統應當盡快制定可立竿見影取得成效的對華政策。美國不應只對美中之間的危機做出反應,而錯過互相合作的機會。美中雖有分歧,但應在面對環境變化和全球能源安全的共同目標基礎上,開辟美中關系的新時代。美國有線新聞網(CNN)2008年8月 17日播發當選總統奧巴馬的講話:“要妥善處理與中國的關系,讓中國融入國際社會,成為美國的全面伙伴。”美國當選副總統拜登2008年5月在國會聽證會上講話認為,“離開中美任何一方都不能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
中美雙方形成了空前復雜的利益,兩國關系基礎已然鞏固。 美國新政府即將上臺,繼續推動兩國關系發展符合兩國與世界的利益,也攸關人類發展的前途,加強兩國的合作,當應成為共同的期望與祝福,這也是中美建交30周年紀念之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