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 張沱生 上世紀90年代中起,中日關系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動蕩期。在此期間,雙方的摩擦不斷增加并愈演愈烈。2005年底,隨著雙方高層接觸完全中止,兩國關系跌到了谷底。中日關系的持續惡化不僅嚴重損害了中日雙方的戰略利益,而且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 在兩國的共同努力下,以2006年10月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和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的“融冰之旅”為標志,中日關系終于實現了期盼已久的重大轉折。2007年9月,日本政局發生突然變化,安倍首相辭職,福田康夫繼任首相。上任伊始,福田即強調日中關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對外關系之一,明確表示將不參拜靖國神社,并希望盡快實現訪華。隨后,福田還放棄了安倍推行的“價值觀外交”的政策,強調對亞洲外交應與發展日美同盟形成共鳴。福田在堅持安倍改善對華關系方向的基礎上推行更加積極的對華政策,得到了中國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和積極回應。2007年12月福田首相對中國的“迎春之旅”獲得圓滿成功。 在此形勢下,正如兩國領導人所指出,中日關系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正面臨著新的、重要的發展機遇。中日關系出現重大轉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雙方就消除兩國關系發展的政治障礙達成共識,打破了5年來因小泉首相連續參拜靖國神社而形成的政治僵局。在一段時間內不少人曾認為這一共識十分脆弱。但我認為,這是兩國領導人在深思熟慮后作出的決斷,不會輕易改變。中日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分歧難以在短期內徹底解決,避免因其突顯而損害兩國關系全局,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在雙方達成共識后,中國對歷史問題采取的積極向前看的態度,也使日本國內擔心在靖國神社問題解決后中國將繼續“打歷史牌”的輿論不攻自破。 第二,雙方就恢復和加強兩國高層交往達成共識并在短期內使之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當前的國際關系中,特別是在大國之間,開展高層交往是國家關系正常發展的基本要求。而主要領導人之間如能建立起一定程度的相互信賴關系,對于國家關系的改善與發展,更能起到獨特的作用。然而,在一段時間內,由于關系不斷惡化,兩國高層接觸嚴重受阻,成為中日關系最薄弱的環節之一。2006年底安倍首相訪華后,兩國主要領導人不僅在國際場合多次會晤,而且成功地實現了首次互訪和福田的對華訪問。高層接觸的恢復與加強是兩國關系轉折的一項實質性內容,對于鞏固兩國關系改善的成果和防止形勢重新逆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第三,雙方就建立戰略互惠關系達成共識,重新把兩國關系的基點置于共同利益之上。2005年,我在分析中日關系惡化的原因時曾經提出,歷史、臺灣和東海等問題上的爭議是雙方關系惡化的直接原因,但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就是冷戰結束和兩國間“強強關系”的出現。在此大背景下,雙方都不適應,摩擦不斷加劇,最后竟形成兩國關系為分歧所主導的不幸局面。共同建立戰略互惠關系不僅是對中日關系的重新定位,而且是觀念上的重大轉變。它表明中日兩個大國正在拋棄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的陳舊觀念,決心求同存異,為實現合作雙贏而共同努力。目前,經過反復商討,兩國已就戰略互惠的基本精神、基本內涵和實施措施達成一致。并決心將其落到實處。 伴隨中日關系的重大轉折,兩國在諸多領域的交往與合作都出現了明顯改善與發展的勢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