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矚目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一片喧囂聲中落幕,期間還舉行了第四次八國集團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此次峰會場內看點頗多,場外異;鸨,反映了國際體系的深刻變革與國際機制調整的緊迫性。
首先,氣候變暖急需全球治理,圍繞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國際競爭趨于白熱化。此次峰會將應對氣候變暖作為重中之重,其背景是該問題正成為國際關系乃至國際安全中的全局性重大課題。盡管共同應對氣候變暖已成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但由于涉及各自根本利益,有關各方在如何應對與如何分擔責任的問題上分歧很大。其中,歐盟、日本、加拿大強調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屬于“激進派”;美國片面強調本國利益、一味推卸責任,屬于“利己的保守派”;中國站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妥善兼顧自身利益與國際責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及時出臺《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可謂“務實的公正派”。各方在氣候變暖問題上意見不一,其實質有二:一是美、歐盟、日爭奪國際環境秩序主導權;二是發達國家企圖藉此擠壓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延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而發展中國家則力圖維護自身正當的發展權益。
其次,美國的“一超”地位受到更大挑戰,其“單極”霸權圖謀更難得逞。此次峰會焦點原本是氣候變暖,但卻差點被美俄矛盾給“喧賓奪主”,即為明證。此外,德、美兩個盟國在氣候變暖與對沖基金等問題上激烈爭奪,也充分表明美國在國際事務上難再一手遮天。
再次,西方大國難以繼續主導國際事務,國際體系變革亟待機制創新。八國集團本來就是從七國集團演變而來,時至今日,其核心仍是西方七國。西方七國既想共同維持對國際體系的主導地位,又要被迫適應非西方的“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之勢,遂將七國集團加以改造、不斷“擴充”,“一分為三”、搞“內外有別”。實際上,八國集團現在存在“三級架構”,即“7—8—13”結構:其中“7”(西方七國)是核心層,“8”(“7+1”,即西方七國+俄羅斯)”為中間層,“13”(“8+5”,即八國集團與五個發展中大國領導人對話會)為外圍層。但由于非西方與發展中的“新興大國”紛紛崛起、影響力不斷上升,西方七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權”已難以為繼,發展中大國須實質性參與國際經濟決策。
面對日益迫切的全球治理與深刻演變的國際體系,為順應全球化與多極化大勢,適應“新興大國”崛起與世界力量對比變化的需要,應對現有的國際組織與國際機制進行變革與創新。應在維持聯合國及其安理會“五!斌w制的前提下,進一步改進與完善現有國際組織機制,并按經濟與政治“一分為二”、區別對待:在國際經濟領域應改進“8+5”機制(八國集團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賦予發展中國家更大發言權;在國際政治領域可實施“5+4+2”模式,其中“5”指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美、俄、中、英、法,簡稱“P5”),“4”指日、德、印、巴,“2”指兩個非盟大國。處理國際政治與安全事務應繼續以“五!睘橹,并在“五!迸c“四國”和非盟主要大國之間增加合作。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