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朱曉沖 首席記者 李子驕 報道
從聚光燈下到車床之間,從藝術殿堂到工業腹地,半年前,吳昊霖——這位國際標準舞專業的畢業生,完成了一次出人意料的“轉場”。當從學校踏入加工車間的那一刻,他攜帶的不是失落,而是一個移動的舞臺。
在這里,鋼鐵是他的觀眾,車床是他的舞伴,他用行動詮釋:真正的夢想,從不挑剔土壤。在他身上,夢想與現實并非二元對立,而是奏響了一曲和諧的雙人舞。“現在這個工作就是我自己想做的,舞蹈也是我所熱愛的,不用擔心職業和專業不匹配,無限嘗試,選擇更多。”吳昊霖說。
吳昊霖正在車間工作
心中有音樂,工廠成舞臺
廣東佛山,加工廠內。午休鈴聲響起不久,在整齊列隊的機床方陣之間,一片難得的空地上,一個清瘦的身影開始流動。他就是吳昊霖,24歲,這家機加工廠的新晉學徒。此刻,他正沉浸于一段無聲的旋律,身體舒展,舞步精準而富有情感——那是深入骨髓的國際標準舞訓練留下的印記。
沒有華服,沒有伴奏,沒有掌聲。唯一的觀眾,是那些在休息時分沉默不語的鋼鐵巨獸,偶爾有幾位倚著門框、面帶善意微笑的工友。這短暫的幾分鐘,是吳昊霖為自己開辟的“移動舞臺”,也是這個年輕人用行動寫下的、最生動的青春注腳:生活予我以鋼鐵,我報生活以舞蹈。
今年6月,吳昊霖從鄭州工商學院舞蹈專業畢業。像許多藝考生一樣,他曾將最美的年華奉獻給了練功房。在畢業季的十字路口,身邊的同學大多選擇考研、進入培訓機構,或追逐體制內的穩定。而他,這個來自河南漯河的年輕人,在經過一番現實權衡與內心探索后,買了一張南下的車票,目的地是“中國制造業重鎮”——佛山。
熱愛舞蹈的吳昊霖
專業與職業錯位,有落差也有釋然
“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
面對這個問題,吳昊霖語氣堅定,思路清晰。“以我目前的舞蹈水平,想從事這一行的話,可能就是一個變相的舞蹈銷售,工資也不是很高。在工廠掌握了加工技術以后,每月應該能掙一萬多元。另一方面,學舞蹈本花費高,我的家庭條件不足以支撐我在舞蹈上有更高的造詣。”
于是,他毅然“轉場”,不是為了告別,而是為了以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開啟人生的“第二幕”。工廠學徒的生活,是具體的。早晨八點到晚上八點,與鋼鐵、圖紙和游標卡尺為伴。學習工件精加工,要求分毫不差的精準,一如舞蹈中對于每個動作角度、力度和節奏的極致追求。
工廠里的同事,多是四五十歲的老師傅。起初,他們對這個“文弱”的大學生投來懷疑的目光。“能吃苦嗎?”“不是來體驗生活的吧?”吳昊霖沒有辯解,他只是默默地看,認真地學,重活臟活搶著干。汗水,是最好的語言。漸漸地,質疑變成了認可,疏離變成了接納。
“初來時,確實有落差感。”吳昊霖坦言,“特別是夜班疲憊時,刷到同齡人在世界各地旅游、在光鮮場合工作的視頻,那種反差很真實。”他把這種專業與職業的錯位發到網上,沒想到引來了很多網友共鳴,但這種情緒并未困住他太久。
“投入到工作中,就沒有時間去想這些”,吳昊霖越發明白,不要把藝術或愛好僅僅視為謀生工具,那會讓它變得沉重,把它當作上天賜予的禮物,一份用來取悅自己、照亮平凡生活的禮物。只要你不放棄它,它就永遠是你最獨特的底色。于是,他將舞蹈視為“取悅自己的私藏愛好”,車間空地、宿舍走廊,都成了他的即興舞臺。
吳昊霖的工作日常
“人生不該只有一種跳法”
而吳昊霖的未來規劃,也如同精心編排的舞蹈:短期目標,深耕加工技術,打好現實基礎;中期愿景,掌握英語,打開國際視野;長期夢想:將藝術審美與工業技術融合,創造獨特價值。
“為什么要限制自己呢?”他認為,舞蹈生可以成為優秀的技工,技工也可以擁有藝術家的靈魂。“人生不該只有一種跳法。”
盡管,現實的挑戰依然具體。目前還是學徒的他月薪不到四千元,扣除基本開銷,存款增長緩慢。他與同樣學舞蹈的女友身處異地,忙碌的工作使得溝通時間被壓縮,感情面臨考驗。“但我想就趁年輕多去闖闖,多去證明自己的價值。我還年輕,有試錯的成本,有手藝,會技術,未來選擇就會更多。”
人生是曠野,不是單行道,在每一個當下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量,這就是對青春最好的致敬。“一定要勇敢邁出第一步,從0到1的突破,遠比從1到10更重要。”吳昊霖說。
責編:姜暉
審核:馮世娟
責編:馮世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