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反詐,被一些地方層層加碼
群眾被“盤查”銀行流水、被要求“自證清白”
人民日報評論:把責任轉嫁給群眾,是“懶政”思維
“取自己的錢,為什么要像犯罪嫌疑人一樣被審問?”
這是一位律師近來在銀行取款4萬元時的真實遭遇。他不僅被追問取款用途,甚至被翻查上月流水,最后銀行竟聯系反詐中心要求出警。
然而,這在全國并非個例。盡管央行規定5萬元以上才需說明資金來源或用途,但多地銀行核查門檻普遍低于5萬元,有些還擅自將門檻降至1萬元,導致普通儲戶取款自由嚴重受限。更諷刺的是,當事件引發爭議后,銀行稱是反詐中心的要求,反詐中心卻矢口否認,雙方互相“踢皮球”,暴露出權責不清的懶政思維。
反詐的初心是守護百姓“錢袋子”,但絕不能以犧牲公民合法權益為代價。人民日報發文稱,將反詐防控的責任簡單化地轉嫁給群眾,暴露出“懶政”思維。其本質是政策執行的變形走樣。
反詐,防的是騙子,護的是民心。破解困局,需要精準防控,而非粗放加碼。技術手段應成為識別風險的主要工具,而非將審查壓力轉嫁給每一個儲戶。唯有堅守法治思維,厘清權責邊界,才能在安全與便利之間找到平衡點。
(海報新聞綜合人民日報
編輯杜鄭敏 孫夢媛 潘雯 張光)
責編:李兆輝
審核:馮煒程
責編:馮煒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