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評論
面對網絡暴力事件,我們需要從個體到平臺、從觀念到制度的系統性應對。
近日,吉林一女士因登山視頻中背包和滑雪服上帶有卡片,被部分網友嘲諷為“吊牌姐”,并遭受“惡意退貨”等指責與網絡暴力。隨后她澄清,所謂吊牌實為商家附帶的公益尋親卡,自己是為助力尋找失聯兒童才一直保留。事件反轉后,品牌方證實其公益性質并贈衣致謝,這場風波才逐漸平息。
為什么這樣一件小事能夠在網絡上迅速發酵?為什么一個普通人會在短時間內承受成千上萬條攻擊?我們是否應當反思:如何在保持公共表達開放的同時,讓誤傷變得更難發生、更不易蔓延?

圖片來源:中安在線
網絡世界最大的風險,從來不是惡意本身,而是輕率的誤讀與無代價的傷害。學者徐賁在《人文的互聯網》中提出“互聯網時代的愚蠢”這一概念。他指出,這種愚蠢并非源于無知,而是將本應驗證、求實的信息,不假思索地視為可靠且確定的知識。在此次事件中,吊牌本身只是一個普通物件,卻在畫面中被曲解為證據。評論者并不了解事件全貌,僅憑一個物品便自行拼湊出整個故事——看見吊牌,便認定當事人意圖退貨、薅羊毛乃至欺騙商家。這些判斷既無證據支撐,也未做任何調查,甚至缺乏對當事人最基本的了解,卻因看似“合理”而迅速傳播。
網絡加速了這種片面判斷的傳播,讓誤解瞬間放大。在現實生活中,誤會往往以一對一的模式出現,而在網絡空間中,誤會往往以多對一的模式出現:一條評論只需幾秒,看似只是“汪洋中的一滴水”,對評論者來說沒有重量;但對當事人來說,累計的壓力,卻構成了無法躲避的洶涌波濤。當傷害被切成碎片分攤給千百人時,每個人都失去了責任感,卻共同完成了重擊。
事實澄清后,一些網友道歉,一些人刪評,也有人表示后悔。但對當事人而言,網絡暴力帶來的壓力已經形成。那些針對外貌、性格、地域的攻擊不會自動消失,也不會不留痕跡。人們常說“網上的話別當真”,但這話往往是說給旁觀者聽的,網暴受害者卻難以置身事外。事實反轉可以改變輿論風向,卻難以撫平已造成的傷害。
也正因如此,我們才不能止步于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反轉。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不時發生,地震幸存者“鋼腿女孩”牛鈺自述被網暴、粉發女孩事件、尋親男孩劉學州事件、武漢“糖水爺爺”被網暴停業、河南周口一婦產科主任遭網暴墜樓身亡……面對這些悲劇,除了事后的憤慨與反思,更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防御機制。面對這些帶著痛感的社會傷口,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情緒上的共情,更是從個體到平臺、從觀念到制度的系統性應對。
從《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到網信、公安等部門的依法履職,再到平臺方健全識別監測與預警處置機制,法律與規則正在為清朗網絡空間筑牢底線。在這一過程中,平臺不能只是做信息的“傳聲筒”,更應成為秩序的守護者。這需要平臺優化內容審核機制,對疑似網暴內容及時預警、快速處理;同時完善舉報渠道,簡化處置流程,讓用戶在遭遇攻擊時能夠第一時間獲得幫助。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普通用戶,我們在動手評論之前,或許應先停一停;在信息不確定時,少下一點武斷結論;看到片段畫面時,不要急于憑想象補全情節。而這些微小的改變,正是阻遏網絡暴力最廣泛、最根本的社會基礎。
一個小小的吊牌,本可以是一段溫暖故事的開始;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應因誤解而受到影響。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愿我們每一次發聲,都多一份理性與溫暖。正如鄧女士所期盼的,她會繼續帶著這些公益尋親吊牌,在滑雪、爬山時傳遞善意,幫助更多失聯兒童回家——而這,或許也是從質疑到理解的過程中,社會正能量最真實的生長。(中青評論)
責編:
審核:楊凱
責編: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