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解強民 記者 叢萍 報道
剛剛過去的2025年秋季開學季,全國多地的技工院校迎來了一批特殊的新生。
在青島市技師學院,大學生技師班招生人數再創新高,全日制班次招生人數超過240人。
在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30多名已持有大專、本科文憑的畢業生進入智能制造技術、智能裝備運行與維護等專業,“回爐”重修。
在魯北技師學院,該校預備技師班第二年招生,就迎來本、專科新生117人,較去年增加21人。而就在8月份,該校首屆預備技師班的32名同學已被世界500強企業魏橋集團“搶走”,整班頂崗實習。
近日,山東、浙江、廣東等省密集出臺政策,鼓勵技工院校開設大學生技師班,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曾被視為異類的“本升專”,在不知不覺中已成尋常事。本科生“回爐”學技術,到底是無奈之舉,還是清醒抉擇?海報新聞記者走進大學生技師班,對話學生、教師、企業,一探究竟。
意想不到的反差:
因就業難選擇“回爐”,如今沒畢業就被企業“搶”
“操作機械臂,要注意識別安全風險,在識別和診斷中提高技能。”9月12日,魯北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專業2025級的學生們正在輪流練習操作機械臂。
魯北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的學員們正在學習機械臂操練
“我是從零開始,還是跨專業,但是真學起來感覺還不錯。”28歲的蘇鵬飛練習了幾次后,很快找到了手感。
2023年,蘇鵬飛從山東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畢業后,做過體育培訓,當過足球教練,但收入距離理想狀態越來越遠。是繼續在老本行里硬撐,還是趁著年輕換個新賽道?幾經考慮,他決定上技校,認真學一門手藝,重頭開始。
跟蘇鵬飛預料的一樣,他一提出這個想法,就遭到了家人的質疑:都大學畢業了,好端端地跑去上什么技校?
“說沒壓力是假的。但我想,管它什么專業、文憑,能就業的就是好專業。”蘇鵬飛說。
師兄王建波的經歷堅定了蘇鵬飛的選擇。王建波是魯北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2024級的學生,入學不滿一年,便被“搶走”,進入魏橋集團所屬的濱州綠能熱電有限公司頂崗實習。
王建波(右)向記者介紹他在濱州綠能熱電有限公司頂崗實習的情況
“去年9月入學,今年4月到濱州綠能熱電有限公司實習,工資為5000元至6000元。轉正后,能拿到7000元至8000元。上技校這一步走對了!”王建波感嘆道。他2017年從山東農業工程學院畢業,輾轉多家企業,越干越感到技術水平不足,職業前景堪憂。迷茫之際,魯北技師學院面向應往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招生通知吸引了他。如今,與他同專業的32名學生都在魏橋集團頂崗實習,只要表現合格,一畢業就能“無縫”就業。
“技校版”大學生為啥搶手?
“學歷+技能”成核心優勢
“沒想到會這么受歡迎!”魯北技師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張巖由衷地感嘆。
王建波是魯北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的第一屆學生。2024年,學院正式面向應往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招生,當年招生96人,有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計算機網絡應用、智能制造技術應用、汽車維修4個專業。今年,預備技師班已完成報名的有117人,新增了汽車檢測、計算機廣告制作、烹飪、數字媒體技術應用、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等專業。
“來上技校之前,他們中不少人已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過,來這里就是想尋找一條新出路。”張巖說,這批學生年齡大一些,但理論扎實、自主能動性強,學習新技能上手很快,這也讓他們進入企業實習后,很受好評。
張巖的說法道出了“技校版”大學生的核心優勢。以魯北技師學院為例,預備技師班在學生培養上主打“理論+技能”的路子,通過校企協同開展“訂單教育”,實現學生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的無縫銜接。
得益于“訂單班”“委培班”等校企合作項目,大學生技師班可實現“入校即入企、畢業即就業”。數據顯示,浙江技工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超98%,臨沂魯南技師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作為魯北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的“訂單企業”,山東世紀安泰真空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韓玉賓表示,魯北技師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預備技師班的學生不僅具備卓越的技能轉化能力、蓬勃的技術創新活力,更展現出深厚的職業發展潛力,已成為企業生產一線的中堅力量。
專業設置緊貼當地重點產業需求是大學生技師班的另一大特色。
在山東青島,青島市技師學院在2009年開設全國首個“大學生技師班”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新興產業發展,2025年新開設工業機器人應用、新能源汽車檢測等6個專業,崗位匹配準確率達91%。企業新員工的培訓周期從12個月降至6個月,精準育人優勢進一步凸顯。
在浙江紹興,紹興技師學院設有智能制造、數字信息、現代服務和藝術設計四大專業群,涵蓋24個專業,極大地契合了浙江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需求。
從個別試點到遍地開花
技師班能否破解部分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錯位?
如今,本科生“回爐”現象已非個例。尤其是今年6-8月,山東、浙江、廣東等多個省份密集出臺相關政策,從省級層面制定出臺具體實施意見,支持技工院校面向就業和未就業大學生,開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大學生技師班。
“‘本升專’現象的背后,是部分高校人才培養與職業市場需求之間的錯位。”山東省政協委員、高考升學規劃專家、樂學網主編婁雷說。
資料顯示,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智聯招聘《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在一些崗位上,專科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受青睞。對于“回爐”學習技能是否有助于就業這一問題,52.2%的畢業生給出了肯定答案,43.2%認為多個技能多條路,33.2%認為能以此積累社會經驗。此外,也有一部分畢業生考慮到時間成本、社會偏見、學習精通程度等原因,認為“回爐”學習技能并不能幫助就業。
魯北技師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馬書花告訴記者,現實中,企業“招不到”高技能人才與大學生“找不到”合適崗位的矛盾長期存在。這也是學校開辦預備技師班的原因,希望以此推動高校畢業生的技能型轉化。
曾經的“唯學歷論”正在向“學歷+技能”悄然轉變。
“當技能與學歷不再對立,而是成為人才發展的雙翼,‘回爐’這件事便不再是無奈之舉,而是智慧的選擇。”婁雷認為,當前我們正面臨從“學歷社會”向“能力社會”的轉變,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常常超過普通白領。那些不肯“脫下長衫”的大學生們應當意識到,真正的“體面”來自創造價值的能力,而非一紙文憑。社會正在重新定義“成功”,重新梳理“人才”的真正含義,大學畢業生們“回爐”上技校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此過程中,“終身教育”的觀念會越來越融入大眾認知。
“本升專”背后,更引人深思的或許是高等教育模式該如何改革。婁雷建議,高校應大膽重構課程體系,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開發部分前沿技術課程,推動強化實踐教學。鼓勵積極采用“雙導師制”,大幅度提升實踐類課程的學分。系統改革評價標準,將學生技能證書、創新項目、競賽成果納入學分和評優體系。同時,積極推動“產業類學院”建設,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項目中。
責編:王磊
審核:田連鋒
責編:田連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