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題:“兩重”建設進展如何?如何推動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解讀經濟熱點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魏弘毅
“兩重”建設進展如何?如何推動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圍繞經濟熱點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進行分析和解讀。
“兩重”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去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各地方,突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性質要求,堅持自上而下、注重軟硬結合,推動“兩重”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李超表示,去年和今年分別安排了7000億元、8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1465個、1459個“硬投資”項目建設,充分體現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同步推進規劃編制、政策制定和體制機制創新,出臺實施了一系列“軟建設”務實舉措。
分領域看,在新型城鎮化方面,推動建設改造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城市地下管網,加快健全管網運行維護管理機制,顯著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社會民生方面,支持人口流入重點城市新建和改擴建高中664所,新增普通高中學位超過100萬個;支持改造病房1.5萬間,改善群眾就醫條件。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把‘兩重’建設放在‘十五五’全局中謀劃推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有力支撐。”李超說。
今年供暖季能源供需總體平衡
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是能源保供的重中之重。
李超表示,綜合研判,今年供暖季能源供需總體平衡,資源供應有保障。從需求方面看,預計今年供暖季將呈現持續時間長、用能需求峰值高的特點。從供給方面看,當前全國能源供應充足。
據介紹,能源供應和發電能力穩步提升,1至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原煤、天然氣產量分別增長1.5%、6.3%;截至10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37.5億千瓦,較去年同期增加5.6億千瓦。資源儲備較為充足,截至11月26日,全國統調電廠存煤超過2.3億噸,可用天數約35天。調峰能力進一步提升,跨區輸電峰值達1.51億千瓦,相當于全國最高用電負荷的十分之一,天然氣儲氣調峰能力持續增強,地下儲氣庫庫存目前處于相對高位。
李超說,11月份以來,隨著北方供暖陸續啟動,全國能源需求穩步上升,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平穩度過了首輪寒潮。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加強組織協調,密切關注、動態跟蹤形勢變化,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多措并舉增加資源生產和供應,嚴格督促中長期合同履約,切實做好尖峰保供和應急保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推動具身智能產業健康規范發展
李超表示,近年來,在創新引領和需求釋放的雙重作用下,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產業規模,正在以超50%的增速跨越式發展。根據市場調研機構預測,2030年將達到千億元市場規模。
“我們也看到,當前人形機器人在技術路線、商業化模式、應用場景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隨著新興資本加速入場,我國目前已有超過15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增加。”李超說。
李超介紹,下一步,將結合“十五五”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推動具身智能產業健康規范發展。一是加速構建行業標準與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業準入和退出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圍繞“大小腦”模型協同、云側與端側算力適配、仿真與真機數據融合等技術進行攻關,解決產業卡點堵點問題。三是推動訓練與中試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全國范圍內具身智能技術、產業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加速具身智能體在真實場景中落地應用。
抓緊做好《信用修復管理辦法》實施前的準備工作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信用修復管理辦法》,將從2026年4月1日起施行。
“現代信用體系中,信用修復制度賦予了失信主體在糾正錯誤、履行義務后,恢復自身信用狀態的法定權利,這是保障信用主體合法權益的必要制度安排。”李超說,在信用修復管理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分類標準不一致、部門職責不清晰、修復渠道不通暢等。
據介紹,辦法堅持依法依規、問題導向、公開透明的原則,從三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舉措:
一是針對部分輕微失信信息公示導致“過罰不當”等問題,明確將失信信息分為“輕微、一般、嚴重”三個類型,原則上不再公示輕微失信信息,這充分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原則。
二是針對信用修復渠道不統一、辦理程序復雜等問題,明確由“信用中國”網站統一接收修復申請,按照“誰認定、誰修復”的原則,推送給失信信息認定單位辦理修復,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簡化申請材料,縮短辦理期限,提高信用修復效率。
三是針對修復信息共享不及時、不同步等問題,明確由“信用中國”網站與相關部門、地方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修復信息及時同步更新。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抓緊做好辦法實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李超說。
責編:
審核:楊凱
責編: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