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首批、首次、首個
本周
我國在航空航天、核聚變等領域
實現多項重大突破
中國硬核實力
再度交出亮眼成績單
“人造太陽”研究加速!
我國啟動聚變領域國際科學計劃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在安徽合肥正式啟動“燃燒等離子體國際科學計劃”,同時發布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的全球研究計劃。

核聚變能是模擬太陽的聚變反應釋放能量,被譽為人類的“終極能源”。近年來,我國核聚變研究加速,多次打破世界紀錄。BEST裝置作為我國下一代“人造太陽”,承擔“燃燒”使命。

根據研究計劃,2027年底該裝置建成后,將進行多項實驗研究,驗證其長脈沖穩態運行能力。
離月球蓋房更近一步!
首批“月壤磚”完成太空實驗
經過為期一年的艙外暴露實驗后,首批用于月面建造研究的“月壤磚”樣品,日前隨神舟二十一號飛船順利返回地球。科研人員經過開蓋檢測,確定首批“月壤磚”樣品狀態良好。

此次返回的編號R5樣品單元共34塊“月壤磚”,總重約100克,歷經了一年時間的太空輻射、大溫差等極端環境考驗。
首次應急發射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發射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25年11月25日,搭載神舟二十二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飛船入軌后順利完成狀態設置,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為無人狀態,裝載了航天食品、航天藥品、新鮮果蔬、針對神舟二十號飛船舷窗裂紋的處置裝置,以及空間站所需的備品備件等。
這次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8次發射任務和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10次飛行,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1次應急發射任務。
艙容量亞洲第一
我國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海試成功
11月25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輪,在中國黃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試驗項目,具備正式投入使用條件。
挖泥船也叫疏浚船,是港口清淤、航道挖掘、填海造陸等“水下基建”的重大裝備。
“通浚”輪最大艙容達38168立方米,艙容量位列亞洲第一。
全球首個氣溶膠-氣象耦合預報
人工智能模型試運行
近日,全球首個氣溶膠-氣象耦合預報人工智能模型,在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完成業務準入測試并投入試運行,這一模型可以每天兩次更新分辨率達5公里的沙塵預報產品,更精準預報局地沙塵過程。

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個氣溶膠-氣象耦合預報人工智能模型,在不到1分鐘的時間內,可以完成未來5天、涵蓋54個關鍵參數的全球高精度環境氣象預報。
創新永不止步
一次次技術突破振奮人心
期待未來更多新驚喜!
責編:
審核:楊凱
責編: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