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
作者:亢楠楠(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生態保護修復事關國家生態安全與發展全局。近年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指引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實現了從過度開發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歷史性變革。長江治理所蘊含的系統性思維、科技創新驅動及綠色協同發展的革新經驗,不僅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奠定了生態根基,更以其深邃的時代意蘊與可行的實踐路徑,為全球流域的可持續治理提供了寶貴的“中國方案”。
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的革新經驗
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的首要經驗在于徹底的理念嬗變。我國首部流域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施行,以法治力量驅動治理變革,推動形成了一套涵蓋鐵腕治污、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的綜合治理新格局。其核心著力點在于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到沿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一方面,加速傳統產業技術設備升級與流程更新,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系統地破解“化工圍江”困局。同時,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入綠色制造與服務體系,全面重塑區域產業結構。經過這番治理,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從2016年的82.3%躍升至目前的98%以上,干流連續五年全線穩定保持Ⅱ類水質;江豚種群數量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這一系列歷史性成就,標志著長江正在“穩步康復”。
其次,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標志著一場從“點位治理”到“系統治理”的范式升級。在空間上,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漢江流域治理保護中心等跨省協同的專門保護機構,開展多個部門聯合的巡江檢查和暗訪執法,完善協調聯動機制;在保障上,建立了一套信息共享及應對、生態補償機制等的具體制度和措施,進一步加強司法政策協同和工作協同,構筑起閉環管理的堅實法治保障,凝聚長江大保護最大法治合力。
再次,長江生態保護修復也離不開“數智化”的強大賦能。以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衛星遙感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共同構建起長江生態系統治理的智慧化新范式。無人機自動巡護、無人船探測與智能天眼等技術,為禁漁執法、濕地保護和排污口監管裝上了“千里眼”;而集成數百個預報節點與千余套預報方案的數字孿生長江系統,則通過高精度模擬與預演,為流域綜合調度與防災決策提供了強大的“智慧腦”。目前,數智賦能已貫穿于預警、監測、模擬與管理的全鏈條,深刻重塑了長江大保護的科學路徑與治理效能。
最后,長江的生態治理更是全民的自覺行動,彰顯著深厚的公眾擔當。長江大保護的成功,不僅依賴于頂層設計與技術手段,更源于“政府主導、企業擔當、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將技術與市場優勢投入環保事業;環保社會組織扮演著關鍵的橋梁角色,通過策劃“全民愛豚月”“寧靜長江”等科普活動與志愿行動,將專業的生態議題轉化為公眾可感知、能參與的行動;廣大公眾也從旁觀者變為自覺行動者,踴躍參與到江豚巡護、增殖放流等志愿服務當中來;昔日“捕魚人”轉變為今日“護漁員”的退捕漁民,更是憑借其獨特技能投身生態公益崗位,實現了生產轉型與價值重塑的雙贏。這些廣泛而深入的公眾參與,使得長江保護從一項國家戰略內化為全民認同、共同守護的自覺行動,為治理實踐注入了持久動力。
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的世界價值與時代意蘊
長江生態治理的綠色實踐,生動詮釋了系統治理與民生共贏的路徑,其成功經驗不僅超越了單一河流的生態保護修復,更蘊含著普遍性與世界性的價值意蘊。
第一,它為保障全球流域生態安全提供了一份系統方案。當前,全球河流普遍面臨著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流域管理碎片化等共同挑戰。長江治理的系統化、全域化、精準化和韌性化經驗,為應對這些挑戰提供了范本。它證明,必須用整體性、全鏈條的安全觀取代孤立、零散的治理模式,通過跨域協同和科技賦能,才能實現大江大河的長治久安。正如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主席菲利普·顧博維爾所肯定的,中國在數字孿生治水領域的成功實踐,為全球水資源管理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新方式。
第二,它指明了一條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行路徑。長江的生態保護實踐有力地證明了,保護與發展并非二元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在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的同時,長江經濟帶對全國經濟的貢獻逐步凸顯。2024年,長江經濟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63萬億元,同比增長5.4%。在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同頻共振中,長江經濟帶已形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五大超級產業集群,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這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項,即不必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完全可以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就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現代化進程,走出一條綠色、包容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第三,它詮釋了一種以人為本、成果共享的價值取向。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惠及民生。潔凈的江水、安全的飲用水、恢復的生物多樣性,直接提升了沿江數億居民的民生福祉。長江“十年禁漁”過程中,政府通過技能培訓、創設公益崗位,讓廣大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態修復釋放的“綠色紅利”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獲得感,長江經濟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這無不體現了中國在綠色轉型中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
面向未來,中國將以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將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推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一方面,需著力鞏固既有治理成果,精準防范化解水污染、濕地退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潛在風險,全面提升流域協同發展能級;另一方面,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長江治理的經驗智慧,深度參與全球水生態治理對話。長江的治理實踐,已從區域性樣板升華為具有全球價值的生態典范,必將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注入強勁的綠色動能。
責編:
審核:黃煜婷
責編:黃煜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