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923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勢增長,投資規模穩居全球第三。中國企業出海建廠,足跡遍及全球151個國家和地區。
最近,廣州一家生產交互智能平板的企業推出了最新一代LED一體機產品,它擁有135英寸的觸控大屏幕。
超大尺寸觸控曾是一個世界級難題,這家企業的技術專家在巡檢機器狗身上找到了靈感,采用激光雷達進行觸控設計,開啟隔空操作的新交互模式。
這家公司的產品已經進入北美、歐洲、東南亞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付超過60萬臺交互智能平板,每年都邀請海外子公司的員工以及合作經銷商來廣州總部體驗新產品。
羅賓是這家企業荷蘭子公司的第一位外籍員工,他說,兩年前剛加入這家中國公司時,他還不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但隨著產品銷售日益火爆,羅賓堅信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這家企業在2005年創立,當時為其他品牌提供設計和代工。2018年,他們開始探索自有品牌的出海之路。負責海外營銷的周莉莉告訴記者,自有品牌產品的出海并不容易,很多國外客戶已經形成消費習慣。“屬地深耕”成為這家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破解之道。
目前,這家企業在全球22個國家有他們的本地團隊,覆蓋了銷售、售前,還有技術支持的崗位,同時已經建立了8個國家的子公司。2024年,這家公司海外業務實現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16.8%。
亮眼的海外收入背后,是全球產業鏈分工帶來的底氣。這家公司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35家合作生產工廠,通過“一地試制,全球量產”的方式,把國內試驗成熟的生產工藝復制到海外工廠去。
越南工廠是這家企業最早且最大的海外合作工廠,工程師們不斷在兩地奔波,幫助越南工廠提高液晶顯示主控板卡的質量、解決他們產線更換效率低的問題等等。
中國企業出海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從產品輸出變為系統性的技術和解決方案輸出,中國制造不再只是世界工廠的代名詞,而成了世界先進工業體系的重要源頭。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表示,中國產業和技術的迭代速度高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絕大多數國家。這是中國的技術解決方案從成本上、效率上、綜合效果上能夠獲得各方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
截至2024年底,中國在境外設立企業超過5萬家,年均解決超過200萬個就業崗位,中國投資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日益凸顯。
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僅實現了本土技術和工藝不斷升級,還通過出海建廠將中國制造的紅利與世界分享。
我國電解鋁產量全球第一,占全球電解鋁產量的60%,但鋁土礦需要大量進口。為了解決原料來源,山東濱州的一家公司早在2014年就搭建了從非洲幾內亞礦山到中國工廠的“海上鋁業運輸之路”,2015年進口鋁土礦100萬噸,如今已經超過6000萬噸。
現在,他們正在建設一條全新的鋁土礦皮帶運輸系統,建成后將能實現船舶靠港以后通過大漏斗皮帶運送到主皮帶上,最終通過主皮帶直達生產廠區。
為防止寶貴的腐殖土流失,在幾內亞開采完礦場,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會復耕原有的植物,還加種腰果、花生等經濟作物。
不僅如此,服務于礦區的鐵路建設之初,培養當地技術人才的工作也同步啟動。1999年出生的范芳就是其中之一,她學習火車駕駛技術、向每一位中國師父請教,鐵路運維、火車駕駛等技能掌握越來越熟練,她說,她相信未來她會成為幾內亞第一名女火車司機。
幾內亞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糧食無法自給,基礎設施更是嚴重匱乏。艱苦的條件讓很多外國企業望而卻步。困局之下,一個合作共同體應運而生:中國企業投資開礦,并建設、運營港口,幾內亞公司負責陸地運輸,新加坡企業則承擔水運工作。目前,幾內亞已經成為全球鋁土礦的第一大出口國。
2013年,這家企業還聯合印尼、新加坡的兩家企業,在印度尼西亞投資13億美元,建設了一條氧化鋁生產線。這家印尼的氧化鋁工廠年產量已經突破200萬噸,不僅賣回到中國市場,還打開了馬來西亞、印度、中東等國際市場,訂單供不應求,已經累計為印尼政府上繳各項稅收超過4億美元,連續多年獲得印尼政府頒發的最佳納稅企業獎。
中國企業出海,早已不再是單一的產品輸出,而是技術、標準、管理經驗的系統賦能,助力當地產業升級,創造就業,激活當地經濟。這背后,是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是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積累的底氣,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它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發展不是獨奏曲,而是協奏曲,各國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聲部,共同奏響增長與繁榮的樂章。
責編:
審核:鄧玉莉
責編:鄧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