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客戶端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周益帆)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伴隨著秋冬換季降溫,全國整體進入流感流行季。在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疾控中心專家介紹,預計今年秋冬季我國流感疫情高峰可能出現在12月中下旬和1月初。當前我國總體流感活動屬于上升階段,甲型H3N2亞型占比超過95%,有少量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同期流行。
前兩年的流行季,曾出現過一些進口抗流感特效藥短缺、價格上漲的情況,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多款國產抗流感創新藥獲批上市,有評論甚至認為,2025年是“國產流感創新藥元年”。這些藥品的出現,能緩解流感流行季公眾對于藥品的更多需求嗎?國產創新藥如何更好地破局?

北京一家連鎖大藥房內,一位媽媽正在給8歲的孩子挑選抗流感特效藥(記者周益帆 攝)
晚上9點多,北京一家連鎖大藥房內,一位媽媽正在給8歲的孩子挑選抗流感特效藥。
貨架上,兩款進口抗流感特效藥旁,還有多款國產藥。
某網上購藥平臺工作人員向中國之聲介紹,11月以來甲乙流特效藥訂單量增長超1倍。東北、華北及南方部分城市需求增幅顯著。具體城市表現來看,哈爾濱、沈陽、呼和浩特、太原、西安等北方城市訂單量增幅超150%;南方城市里,成都、重慶需求較為突出,訂單量增幅超1倍。山西某醫藥公司工作人員康濤接受采訪時介紹,從公司采購數據表現來看,10 月中旬開始,感冒、退熱藥的采購量是其他月份的兩至三倍。他說:“一定會保證大家用藥,老百姓肯定能買到。”
記者還咨詢了江蘇、浙江等地的連鎖藥店,目前抗流感特效藥的供應也較為充足。
工作人員介紹:“我們門店每周會進行2至3次的補貨,抗流感藥、對癥緩解發熱酸痛的藥物以及其他的抗流感的藥物,我們都會進行及時補充。今年除了奧司他韋,還有幾款國產新藥可選,比如伊速達、安睿威等。”
在應對疾病時,通常有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兩種思路。以流感來說,退熱貼、鎮痛藥等就是緩解疾病所帶來的高溫、疼痛等癥狀的藥物;而奧司他韋、瑪巴洛沙韋等抗病毒藥物,則是針對疾病病因進行治療。今年密集獲批上市的國產抗流感創新藥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的藥品,屬于這一范疇。
國內某藥企品牌負責人張聰向記者介紹:“流感藥到了一個迭代的關口了,過去中國沒有這么多原研藥品,我們是中國第一家獲批上市的新一代流感抗病毒藥的廠家,三期臨床研究驗證了相關藥物在流感的治療上退熱比國際同靶點藥物要快,耐藥比國際同靶點藥物低。”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我國已有三款抗流感創新藥獲批上市,另有兩款藥物完成臨床試驗,提出了上市申請(NDA),因此有評論認為,2025年是“國產流感創新藥元年”。國產仿制藥的競爭更為激烈,相關部門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00個品規的磷酸奧司他韋通用名藥通過了一致性評價。
國內一家三甲醫院的呼吸內科主任介紹:“目前國產創新藥上市以后,銷量在穩步提升,也反映出這些產品在療效、安全性方面獲得了認可。”
為何中國藥企涌入抗流感藥品這一領域?安徽省醫藥產業創新協會會長周雙才認為,從宏觀角度來說,這和流感的季節性流行、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地位等密切相關。
周雙才表示:“流感已經是一種常態化的病情(疾病),藥品生產企業肯定是圍繞著病原和市場去做開發;近幾年,國家在推動生物醫藥的研發生產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從企業這一微觀角度來說,研發成本、市場規模、技術成就、企業責任也是重要原因。
國內某藥企品牌負責人張聰表示:“一種藥品的成功,有好幾個并列條件,國內藥企之所以跟進,肯定傳感染疾病的市場是有的,而且是個百億規模的市場,大家對于傳感染疾病有了進一步的科學認知,藥品又進入到一個迭代的階段。作為藥企來講,同時也要滿足社會責任方面的達成,比如得了流感,也會造成一定的社會經濟損失和影響,而且這種繼發性的感染,反復交叉、重復感染,從社會公共經濟學角度來講,也是一筆經濟學賬。”
跑通從“研發”到“上市”,再到“普及”的全鏈條,將是擺在國內藥企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張聰表示:“難度其實很大。我們也需要思考怎么樣讓地方的政府、地方的醫院、地方的醫生專家,愿意來關注到我們國家有這樣一種創新藥物,給你開第一張處方,然后去跟進處方;第二個,電商渠道和藥店渠道融合了之后,這是一個非常多維的立體的營銷模式,所以推廣的過程也是很考驗人的過程。首先,對中國醫藥要有信心。其次,中國生物醫藥的核心技術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中國的醫藥雖然現在還在起步騰飛的階段,但是中國醫藥的工業水平、能力、質量已經可以跟國際的頭部藥企掰手腕了。未來在我們整個的保供能力上、成本優勢上能夠做得更加普及、更加普惠。”
責編:
審核:劉美顯
責編: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