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聲明:以下文字,是寫給那些真的能夠理解的人們看的,如果這個觀點你不喜歡,沒關系,因為這壓根就不是寫給你的。
想要孩子就去撿一個
關于孩子,我是這么得知的:小時候總是聽說自己是在河邊被撿回來的,偏偏我長得既不像爸也不隨媽,于是信以為真,可憐我小小年紀,就已經慨嘆命運,繼之又幻想著自己是落難的公主,總有一天會全家團圓的。因此,在兒時的記憶中,就沒有生孩子的概念,想要孩子嗎?到河邊等著去。
一直到離開家,開始在外讀書,才總算是搞清楚,我的確是我媽生的,那時我還真的有些抱怨——畢竟從此以后,我就再也無法安心地做“灰姑娘”的夢,從此斷了被“解救”的念頭,這在我的生命中,算是個不小的打擊。
造人——是危險的工作
后來,我很是迷張愛玲,一次讀她的散文:“憑空制造出這樣一雙眼睛,這樣有評判力的腦子,這樣的身體,知道最細致的痛苦也知道快樂,憑空制造了一個人,然后半饑半飽半明半昧地養大他——造人是危險的工作”,她文章中關于母性的剖析以及對于自然的敬畏,觸目驚心,對,就是讓我觸目驚心,所以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還能清楚地背下這一段文字,而且也正是這些文字,改變了我對于神圣母性的態度。
再后來我結婚了,這條路是大家都在走的“正!甭罚赝静畈欢嗟谝徽荆蛻撌巧鷤孩子,因為這是正常之路上的正常行為,可是,在這個問題上,我沒有妥協(至今為止仍然如此)也就是說,我不想生孩子。
悠客?丁客?
現代人,無論過的是哪一種生活,總要劃分一下所謂的族群,好像不如此,自己就真的孤立了,于是什么什么一族,就成了時尚的事情,曾經有過那么一段,好像是說什么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的一個群體,不再想按部就班地生孩子、過日子,于是“丁客一族”就出現了,當時在全國的范圍內還引起了很多與之相關的討論,好家伙,“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些人的書看來是都白念了。又過了差不多10年,“丁客一族”已經沒什么了,現在“悠客一族”才時髦,所謂“悠客一族”的潛臺詞就是“不負責任一族”,我覺得我是既不“丁”也不“悠”,就是不想生孩子。
我不想生孩子
關于我不想生孩子,我是這么想的,這是我自己的私事,我應該可以自己作主。我現在已經超過了30歲,雖然衣食無憂,在別人看來還混得不賴,可是我自己知道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
不容易,老百姓活著著實不容易。也許首先就應該怪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只要打開電視或電腦,充斥其間的除了天災就是人禍:索馬里的孩子餓得好像人體標本一樣,躺在那兒任由蒼蠅在臉上散步而無力驅趕;美國和日本夠富裕了吧,美國中學生濫用槍支,日本小學生為了一句話就殺死同學;再來看一看中國現在的孩子們——從體質到性格再到品德,實在讓我沒有什么可說的,而我們的教育又是生產線式的,不鼓勵甚至于是不允許個性發展,孩子們被成功地培養成了“考試機器”,上大學幾乎成了惟一的必經之路,在這條路上,孩子和父母都失去了平常之心,就一個孩子,誰肯失敗?
生個孩子,讓他來實現你的理想
現代人流行看“勵志”書(這可真的樂壞了一大批人,我聽說“組合”一本“勵志”類的書,二三流的編輯只要一周的時間,現代人的這一愛好,養活了一個大的產業,這個話題不宜多談),為什么?因為成功真的很難,一個人要成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成功是非常非常難的,我覺得很多人在心理上并不肯接受這一現實。
自己成功難,可是鼓勵別人成功,那可就容易得多了,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很多太太自己不去努力,整天調教丈夫,聽說真的有成功的,可是附加的代價通常是丈夫有錢或有權之后,擺脫“惡妻”;既然調教丈夫有風險,那就干脆生個孩子來調教吧。
我有一個當音樂老師的朋友,她跟我抱怨:“現在的父母讓孩子學琴,根本就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喜歡音樂或是他的音樂修養究竟怎么樣?而只是一門心思地想著讓孩子考級、考級。”你想呀,一個人對鋼琴根本不懂,甚至于貝多芬是誰也搞不清楚,卻讓孩子學琴,為什么?我的另一個朋友是一個知識分子,因此教育孩子更加的“科學”,她兒子的業余時間全部都用來學習了:數學、英語、畫畫、樂器,一個7歲的孩子,每當孩子要求休息一下的時候,他媽媽就告訴他這每一種補習的費用,然后淚汪汪地說“你舍得讓媽媽白花那么多的錢嗎”?我原本和她關系極好的,就因此而從心里瞧不起她來了,關系自然也就淡了下來。我曾經當面問過她:“你憑什么要讓你兒子來實現你的夢想”?
我自己本來就胸無大志,不肯為了世俗的名利而“努力”,所以也不想生一個孩子,讓他來背負這樣的理想。我的理想更想自己來實現,要孩子何用?
真愛孩子,才發覺孩子可憐
我們處在一個躁動的時代,物質對于人的影響力遠遠超出個人的承受與理解能力,在這樣的時代,人們很難以平常心來生活。就以生孩子來說吧:現在的孩子從胚胎開始,就已經加入了競爭的行列,優生學讓孩子在娘胎里就不得安生;十月懷胎這時間當然不能浪費,于是胎教大行其道,我倒覺得胎教這玩意兒玄乎得很呢,可是就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驗證,所以只好信其有,這年頭誰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生下來那就更不得了了,每個父母看自己的孩子,那都是天使+神童,就算太小了教不會其他的,最起碼也不能吃了虧!皼]關系的,你打他就行”,這樣的教育讓孩子打小就失了禮讓之心;上幼兒園之前先接受“親子教育”,上了幼兒園,孩子必須在四五十個孩子中間表現出色,否則父母就會假以顏色。上了學的孩子就等于是上了“套兒”,等著被修剪成一樣的“小樹苗”吧。
有空的時候,和你的孩子好好談一談吧,你會發現現在的孩子有多可憐!
前些時候看了兩本書: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再一本是李銀河編輯的王小波的《愛你就像愛生命》,這兩本書讀來讓我心酸不已,相愛的人想要相守竟會是這么難嗎?楊絳書中對于女兒錢嬡的那分絕望的牽掛,是我心所不能承擔的。
王小波對于生孩子,認為有三種原因:一是人人都生;二是怕老了;三是證明自己會生。
我不生孩子也有三個原因:一是我對于人人都做的事情不感興趣;二是我太愛孩子了,以至于覺得這是我生命無法承受之重;三是我對于地球上目前的生活不是太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