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五十周年來,山東省先后制定和實施了九個五年計劃,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十全會以來,束縛在人們身上的精神枷鎖被打破、思想得到了大解放、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逐步深化,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生產力得到了發展和解放、大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國民經濟持續、快速、鍵康增長,經濟發展的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都已提前實現、正在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人民生活已經接近小康水平;整體上已基本告別短缺經濟并徹底解決了吃飯問題,買方市場全面形成成,。山東作為全國經濟大省的地位得到確立和加強,綜合實力躍居全國前列。
(一)經濟發展成就斐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50年來,山東省國內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43.4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71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42.6倍,年均增幅達8.6%。實行改革開放的后20年、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年均增幅達到11.8%,比前30年平均水平高6.5個百分點,山東省于1993年提前7年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奮斗目標,預計本世紀末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1993年翻一番的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在全國僅低于廣東和江蘇兩省、列第3位,占全國的比重由1952年的 6.4%提高到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30億元;居全國第一位,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457億元和2475億元,居全國第三位,山東省作為全國經濟大省的地位得到確立;在整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地方財力大大增強。1998年,山東省財政收入達到567億元(其中地方收入352.4億元),比1950年增長了127倍,年均增長10.6%、與國民經濟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長。
經濟結構趨于合理。改革開放以前,山東省實行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重工業的增長大大快于輕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奠定了山東工業化的基礎。改革開放后,山東省先后實施了穩固農業基礎、加快發展輕工業、優先發展基礎產業與基礎設施、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等產業政策、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三次產業的比例由1952年的65.8:18.1:16.1,調整到1978年的33.3:52.9:13.8,再調整為1998年的17:48:35,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二三產業比重上升,三次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各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完善,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1998年糧食產量達到4300萬噸、總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策 l位、全省人均占有糧食達到486.5公斤、比建國初提高了1.5倍,基本實現自給并略有剩余。農林牧漁大農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年的17%上升到1998年的50%;工業經濟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基礎比較雄厚、素質較好的工業體系,工業結構調整加快、傳統工業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改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基本消失;第三產業以高于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長、已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金融保險、房地產、旅游、信息咨詢等新興三產發展迅速。企業圍繞市場抓生產,創出了象海爾、海信、輕騎、澳柯瑪、小鴨等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一定競爭能力和知名度的名牌產品。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改革開放以前,由于諸多原因,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發展相對緩慢,成為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山東省一直采取基礎設施適當超前的傾斜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已得到全面緩解。交通運輸發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干,由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管道5種運輸方式組成的四通八達的綜合運輸網。全省公路已形成了“三縱三橫和沿海環路”的主框架,通車里程已達到6.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000公里;全省13個市地都通了鐵路,通車里程達2739公里;海運和內河運輸發展迅速、港口密度在沿海省份中名列前茅,萬噸級以上的泊位62個、1998年總吞吐量達到13205萬噸;航空運輸己擁有航線24條、可直達國內外25個城市,其中國際及港澳航線11條。郵電通訊業發展迅猛、已建成了一個覆蓋齊魯大地、聯通五洲四海的現代通信網絡。電話普及率達到7.9部/百人,其中城市達到35%、移動電話戶數累計達135.8萬戶。最近幾年來,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大大提高,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增強了城市的承載力和輻射能力。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高水平。新中國成立之后,為改變歷史形成的落后面貌,山東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在各行各業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產能力;對增強山東省的綜合實力和發展后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國50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314億元。其中改革開放后20年共完成12036億元,累計建成投產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項目67341個,其中基建大中型項目96個、更新改造限額以上項目84個。199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65億元,比1978年增長48.3倍,年均增長21.5%。投資方向不斷優化,投資結構趨向合理。技術改造投資比重明顯增加,以改擴建為主的內涵型投資增長較快;突出投資重點,集中力量保證國家和省重點建設,先后建立了電力、交通、水利等基本建設基金、齊魯石化、勝利油田、兗州煤礦、 濟青高速、鄒縣電廠等重點工程先后完工,保證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山東省以農村改革為先導、進而轉向以搞活企業為核心的城市改革,1992年以后、改革全面展開并進入攻堅階段,取得了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從普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起步,到健全和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再到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實行農業產業化,改革在農村取得了巨大成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廢除人民公社,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重點的農村改革在全省逐漸展開。80年代中期以后,鄉鎮企業迅速崛起,這是農村改革帶來的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到1998年,全省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1960億元、比1978年增長30多倍,就業勞動力近千萬人、占農村總勞力的28%左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備環節極易脫節,農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省委、省政府在進一步總結諸城、壽光等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戰略,從而建立起農村新型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
以國有企業為重點的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事關整個改革成敗的關鍵。改革初期推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利改稅等改革措施,將一部分生產經營權和利益下放給企業。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后,國有企業改革朝著建立“產權請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前進,進行了51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股份制改革由試點進入推廣階段,目前全省有限責任公司已達2.4萬家,股份有限公司601家,其中上市公司45家。1995年,省里制定并實施了“抓大放小”和集團化戰略,重點培植了8大企業集團和135戶重點企業集團,通過采取股汾合作制、拍賣、租賃等措施,放開搞活中小企業。
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隨著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養老、醫療、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障制度日漸健全,覆蓋面逐步擴大,功能不斷增強。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合理確定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水平、籌資水平和積累率,保險范圍開始覆蓋各種所有制的企業;逐步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醫療保險制度;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范圍、調整失業保險基金的使用結構,確保專款專用。改革開放之后,勞動就業逐步破除了過去由國家包下來的“統包統配”的就業方式、實行國家、集體、個人“三結合”的政策、市場就業已逐漸成為主導方式。
市場機制在調節資源配置方面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絕大多數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實現了市場化,少數壟斷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也已起步。目前,在市場商品流通中,幾乎全部消費品都已納入了市場調節范圍,生產資料市場調節范圍也逐步擴大、商品流通總量的90%以上由市場調節。金融市場、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各類要素市場也得到快速發展。市場監管的法規建設步伐加快,監管力度加大,統一完善、有序競爭的市場體系正在形成。
宏觀調控得到改善和加強。政府調控和管理經濟的手段和方法發生了重大變革,政府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逐步建立計劃、金融、財政之間相互配合的調控機制,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綜合協調。計劃調控,從偏重于定指標、分投資、批項目、分物資。逐步轉到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中長期規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布局優化,確定宏觀調控的目標、對策和措施,突出了計劃的宏觀性、戰略性、政策性。財稅體制改革,實行了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加強了財政的轉移支付功能,突出了公共財政的特性。金融體制改革,實現了銀行的商業性業務與政策性業務的分離,完善了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金融體系,取消了對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額度限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風險。
(三)對外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從1984年國務院正式批準青島、煙臺(含威海市區)兩市為沿海開放城市起,山東省的對外開放經歷了一個由局部到全面、由沿海到內陸、由經濟到社會的逐步擴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目前,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己基本形成,國民經濟對國際經濟的依存度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法律法規也不斷健全,對外開放的軟硬環境日臻完善,對外開放已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1998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194.3億美元,在全國居第四位,比1950年增長了467倍,其中出口131.6億美元,進口62.7億美元,進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3%。外貿進出口商品結構明顯改善。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機電產品出口發展迅速、占整個出口額的14.5%,超過紡織品而成為山東省第一大類出口商品。全方位開拓國際市場取得重要進展,多元化市場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山東省已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與23個國家的88個省(州、縣、道)和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
利用外資發展迅猛。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的利用外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迅速膨脹、水平不斷提高。自1981年引進第一個外資項目開始、到1998年來山東省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到98個,全省共批準總投資過千萬美元的利用外資大項目近千個,過億美元的重大項目近20個。已有近百家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和大財團來山東投資、其中居世界前100位的大公司達到26家。從1979年到1998年底,全省累計批準利用外資項目合同金額346.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90.4億美元、引進外資占“八五”以來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的20%左右、“三資”企業提供的稅收已占到地方財政收入的1Z.6%。利用外資的領域不斷擴大,結構日趨合理。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我們也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的發展.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不斷擴大。在打開國門的同時,我省不光引進來,也采取走出去的辦法,對外經濟合作得到了迅速發展。截止到1998年底,共簽定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項目3800多項,合同額22.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 11.7億美元,累計創匯5億多美元,累計經營利潤超過了1億美元。1998年底,全省海外投資企業累計達646家,境外總資產累計超過5億美元,海爾、海信、輕騎、浪潮、濟鋼等大型企業集切,分別在海外建立了組裝加工生產基地、營銷網絡、售后服務中心等、取得了明顯成效。
涉外旅游業蓬勃發展。1998年全省接待國際旅游人數60.8萬人次,旅游創匯2.2億美元、分別比1980年增長21.2倍和112.7倍。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泰山、曲阜“三孔”分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我省先后推出了濰坊國際風箏會、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青島國際啤酒節、菏澤牡丹節和泰山登山節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項目。涉外旅游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日臻完善。
(四)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山東省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為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建國前,山東省教育基礎十分薄弱,總人口中有的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約20%左右,大中小學數量很少。建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級黨委、政府把教育擺到了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多層次教育體系,開辦了廣播電視、函授、夜大,職大和自學考試等多種教育形式。50年來,全省共培養大學畢業生70.6萬人,目前已基本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校大學生達到18.7萬人。在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指引下,山東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獲國家級科技獎勵的數目、申報專利數和專利授權數都居全國前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42%。科研與生產結合日益緊密,企業正成為科研開發的主體、民營科技企業異軍突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醫療衛生隊伍不斷壯大,人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全省絕大部分縣(市、區)完成了初級衛生保健目標。計劃生育工作成績巨大、人口出生率由1949年的28.1%。下降到1998年的11.6%。,此外、我省的文化、體育、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也都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較大提高1998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380元,比1952年增長了43倍、年均增長8.6%;農民人均純收入2453元、比1952年增長39.7倍,年均增長8.4%。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推動了城鄉消費結構的升級,農、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費檔次全面提高,文化需求明顯增長,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可以說,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縮影。解放初期,人們追求的是吃飽穿暖,僅僅滿足于基本生活需求、現在已逐步轉向“吃講營養、用講高檔、穿講美觀、住講舒適”。過去短缺經濟的“糧票”、“布票”已經成為收藏品,如今的市場商品琳瑯滿目、任挑任選。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失是以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為代表的“老三件”,過渡到后來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再過渡到現在的住房、汽車、通訊工具和家庭旅游。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