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徂徠山位于泰山西南面,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15公里,大小山峰97座,主峰太平頂海拔1027·8米。早在2500多年前的《詩經魯頌》中就有贊詠“徂徠之松,新甫之柏”。徂徠山古樹名木遍布,美石峭壁林立。無論從竹簡和斷壁殘碣的記述中,還是從歷代肇建或重建的道觀寺廟中,皆可窺其古風古貌。歷代文人騷客或在山里結廬苦讀,或在寺中講學論述,留下了豐厚的墨寶和千古佳話。 徂徠山中現存有四禪寺、光華寺、二圣宮、呂祖閣、大悲庵、隱仙觀、中軍帳、竹溪六逸堂、徂徠書院等遺跡三十余處,還存有碑碣70余塊及摩崖石刻近百處。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矗立在公園西側的馬頭山上,激勵著來此游歷的人們。 經歷了幾十億年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變過程,徂徠山上形成了省內具有典型地學意義和觀賞價值的花崗巖奇峰。徂徠山龍灣地質公園集典型剖面、花崗巖奇特地貌形態、奇石、山泉等自然景觀于一體,地質遺跡景觀稀有而珍貴。山上的泰山巖群出露完整,歷來為中外學者所重視,1995年,國際地科聯秘書長布雷特先生專程來此考察。下灣———化馬灣———南澇坡古構造帶是魯西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構造帶,延伸上百公里。公園內的主體巖石是形成于距今約24億年前后的花崗巖,歷經多次造山運動,形成了幾十座大大小小的形態各異的山峰。分布在山上、河邊的象形石隨處可見,比較突出的有象石、心石、疊石、鯨魚石、饅頭石、情人石等。 徂徠山地質遺跡眾多,除形態各異的花崗巖奇峰怪石外,還有濯龍灣崩塌地質災害遺跡,龍灣溝谷東側巖壁上垂直節理發育的花崗巖經長期的風雨剝蝕,大大小小的石塊脫離母體,順坡滾落,形成壯觀的“巖石流”。 徂徠山自古以“雄、奇、靈、險”而名揚四海,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之一。其谷幽壑深,壁立千仞,高大俊拔,再加上不絕于耳的松濤聲、鳥鳴聲、溪水聲,構成了一個無比優越的生態系統。徂徠山終年蔥綠,是山東省內最大的生態型森林公園。 本報記者 陳文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