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濟南市槐蔭區振興街德興社區,齊魯晚報首次掛起記者大名片。(徐延春攝)
大眾日報記者 李海燕
編者按:11月6日,新華社播發了通訊《張剛:在胡同里綻放青春》,介紹了大眾報業集團齊魯晚報記者張剛深入社區,扎根群眾,以實際行動實踐“三貼近”的先進事跡。
張剛是齊魯晚報的一名社區新聞記者,2000年7月參加工作。6年來,他以飽滿的熱情,深入社區、扎根社區、服務社區,走千街巷進萬家門,寫出一篇篇反映百姓酸甜苦辣的新聞稿件。他以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忘我投入的職業作風、身心俱到的采訪作風和關愛民生的負責作風,堅定不移踐行著“三貼近”的真諦,贏得了百姓尊重,從一名“胡同記者”成長為人大代表。我們的讀者呼喚更多的“張剛”,我們的事業呼喚更多的“張剛”,愿更多的張剛涌現出來!
面前的張剛,留著寸頭,操一口略帶西北腔的普通話,靦腆地笑著,普通得就像我們經常遇到的鄰家小伙子。可是一旦了解了他,你就會知道他一點也不普通,從2000年大學畢業以來,他立足齊魯晚報這個廣闊的平臺,立足于社區記者這樣一個平凡的崗位,將自己的根深深地扎進民眾的沃土中,以筆墨體察民情民意,用鏡頭反映群眾心聲,使自己的新聞報道充滿了時代氣息,從一名“胡同記者”成長為濟南市人大代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三貼近”、“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各項要求,踐行著社會主義榮辱觀。他引發的“張剛現象”,讓學者深思;他代表的“張剛精神”,激勵同行不斷前行。

與濟南市槐蔭區振興街社區植物人牛漢武一家結為幫扶對子。(徐延春攝)
百姓呼喚“胡同記者”
2000年7月,畢業于蘭州大學新聞系的張剛過關斬將,通過層層考試,成為齊魯晚報的一名記者。懷著對記者這一職業的無比向往,懷著圓夢的喜悅,張剛走上了工作崗位。
出人意料的是,報社并沒像以往那樣,給張剛“分口”,而是讓張剛去跑社區。張剛心里一沉:想象中的記者,就是可以全國各地到處跑,見大世面,風光無限。跑社區成天和居委會的老大媽打交道,既沒面子,恐怕也難有什么大出息。
心里犯著嘀咕,張剛想起得知自己當上了令人羨慕的記者時,父親給的三句忠告:“在單位上要多干活,這些活干一天也比咱爬后山挑一次擔子輕得多;凡事要謙虛,吃公家飯別張狂,千萬別學成二流子;過去干得再多也不等于今后干得多,就像咱種莊稼,今年豐收了,還得想著明年豐收。”父親的忠告讓張剛發熱的頭腦冷靜下來,盡管并不十分情愿,張剛還是決心試一試,先跑起來再說。
張剛聯系的槐蔭區位于濟南市的西部,從報社到區政府騎自行車需40多分鐘,如果去偏一點的居委會,花的時間還要更多,可張剛每天總要跑個一兩趟。跑的過程中,張剛逐漸感覺到,基層群眾對他這個記者非常歡迎。
記得第一次去五里溝辦事處建立聯系的時候,社會事務辦公室的趙史稚老師說:“我們這里很長時間沒來過記者了,希望你們多來挖掘挖掘,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有趣的故事每天都很多,社區里不是沒有新聞,而是沒有記者。”第一次去振興街社區,老主任韓大媽親切地拉著張剛的手,帶著他挨家挨戶地走訪:“以后可要常來啊。”
所有這些,對張剛觸動很大,百姓需要胡同記者,小社區也是大舞臺,也可以培養出大記者。有了認識上的轉變,張剛心里踏實了,也不覺得丟面子了,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區新聞的采訪挖掘中。
在深入社區采訪的過程中,張剛與社區百姓的感情越來越深。張剛在采訪中認識了振興街社區居民趙俊英。1996年趙俊英的丈夫牛漢武因車禍癱瘓在床,成了植物人。趙俊英面對災難沒有退縮,辭去了工作,一邊侍候丈夫,一邊賣包子維持生計。她用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收舊報紙,讓丈夫剪報紙上的照片,通過手的運動來鍛煉丈夫的神經系統。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的丈夫一天天恢復了思維能力,身體也一天天好轉。每次路過她家門口,張剛都要去看望一下她丈夫,陪他聊天,并定期將用過的舊報紙送去,張剛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已和這個家庭緊緊聯系在一起了。
2001年4月份,齊魯晚報、生活日報兩報黨總支結合兩報實際情況,實施青年編輯記者“五個一”活動,即“聯系一個部門、深入一條街道、走訪一戶困難家庭、結交一位報販、寫好一份調查報告”。這個活動的開展,給張剛吃了定心丸,自己的行動,和報社倡導的作風是一致的。他開始自覺自愿地把新聞的觸角延伸到社區生活中,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百姓生活中,與他們同甘共苦,反映他們的心聲。
后來,張剛曾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的成長,與他所處的平臺,就像鮮花與大地的關系。他本人正確的價值觀的確立,以及后來的成長,與齊魯晚報這塊沃土及其倡導的良好風尚是分不開的。

在酷暑天采訪瓜農。(徐延春 攝)
小社區 大舞臺
一輛自行車、一幅地圖、一瓶礦泉水,是張剛為自己的社區之行配備的基本裝備。每天一大早張剛就騎著自行車從報社往槐蔭區趕。到宣傳部了解一下情況后就往小區里跑,看見居委會就往里鉆。很快,槐蔭區的12個街道辦事處、100多個居委會張剛都了如指掌。常常是張剛前去采訪,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們就像對待自家人似地說:“來啦,自己倒水喝。”
跑社區的過程是艱辛的,有時,張剛一天早晨跑兩三個居委會,到中午趕不回報社,就隨便找個小攤吃點飯,然后又串街走巷,熟悉環境尋找線索,星期六、星期天不休息也是常事兒。有一次,張剛騎車到青龍山下的濟南市特教中專去采訪,回來的路上天下起了大雨,本想找個地方避避雨,可看看表,報社發稿的截止時間就快到了,張剛不顧一切往回趕,渾身上下被雨淋個透濕,鞋子里面也灌滿了水。此情此景,正好被乘車路過的“兵媽媽”齊亞珍看到了,晚上,她給張剛打電話:“以后可一定要注意身體,兵媽媽看著都心疼。”
在跑基層的過程中,張剛發現許多新聞可以用圖片來表現,自己沒有相機怎么辦?就先從專刊部借來一臺,將鏡頭對準了社區百姓。后來張剛又從自己工資里擠出錢來,買了一臺數碼相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圖有文,社區里的事報道出來更加受百姓歡迎。受張剛影響,現在社區新聞部記者每人都自費買了數碼相機。
張剛在社區的舞臺上大顯身手,一篇篇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很快見諸報端。揭開街頭“義診”黑幕的系列報道,維護了百姓的權益;《凌晨,與環衛工人一起掃垃圾》系列報道,讓環衛局長深受感動,當即表示要以身作則定期深入環衛第一線。
張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拉近了記者和百姓的距離。現在,張剛一到小區里,認識他的百姓就攔住他反映情況,有時到中午就將張剛拉到家里去休息,親得就像自己家里人。2001年5月,當張剛以“記者名片進社區”的形式,把自己的大名片掛在德興街社區時,許多其他社區的百姓和居委會工作人員都埋怨他:“為什么不掛在我們社區呢?要不我們自己做一個也掛起來!”現在槐蔭區有好幾個居委會,都自制了張剛的大名片掛在社區里。
有了社區名片,張剛的工作如虎添翼,2001年5月份一個月張剛就發表了70多篇新聞稿件,其中一等稿就有12篇,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齊魯晚報《今日濟南》版也專門開辟出“張剛在您身邊”專欄,這是齊魯晚報創辦以來第一個專門為記者開出的新聞類專欄!從此“走千街巷進萬家門,忠實記錄百姓酸甜苦辣”這一口號也隨著張剛的腳步進入了千家萬戶。“有事找張剛”這一說法也深入社區百姓心中。有時坐公交車時,一些讀者一眼認出了張剛,趕緊反映情況:“張剛,我們小區沒路燈,快呼吁呼吁……”
最鮮活的新聞,總是來自基層;最值得銘記的信賴,來自民眾。兩年多的“胡同記者”生涯,為張剛贏得百姓的贊譽與信賴,并引起了上級主管部門和業界的注意。2002年2月,山東省委宣傳部為此召開“張剛現象”理論研討會,“張剛現象”成為山東新聞界的一面旗幟。

1999年在齊魯晚報實習的時候,在濟南近郊體驗收麥子。(徐延春 攝)
“六字訣”帶出一群“張剛”
當浮躁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并表現在一部分記者身上時,張剛對自己的要求是,沉下去。沉下去,就一定有新聞,沉下去,就能得到百姓的認可。為此,張剛總結出了胡同記者的“六字訣”:認準一個“苦”字,落腳一個“民”字,做到一個“實”字,堅持一個“廉”字,突出一個“新”字,咬定一個“學”字。
說來平平常常的六個字,做起來卻不那么容易。以“苦”字為例,天突然下大雨了,突然刮大風了,別人都是趕緊向家跑,而張剛卻是趕緊背上包,背上相機向外跑,這不過是張剛吃的苦里,最常見的一種。再說“廉”字,現在有一些記者,聽到人家請去采訪,非車接不去,實在推不過自己去了,人家給了幾十元的交通費還嫌少發牢騷。更有些記者,利用職業之便,為自己謀求私利,一旦達不到目的,甚至會采取威脅等不正當手段。對此,張剛的看法是,難道你的身價就值幾十元的打車費?現在你拿了幾十元錢,走后不怕人家戳你的脊梁?張剛跑社區,沒有人接,也沒有人給他報任何費用,他還常常把自己的錢,捐給困難群眾。在采訪中,他給讓母親關在黑屋子三年的小燕子捐款,在市立一院給打工受傷的民工捐款……更多的時候,張剛用自己手中的筆,為許許多多困難群眾引來了救命錢。
“張剛現象”叫響了齊魯新聞界,“張剛精神”影響著身邊許許多多的人。2004年,齊魯晚報今日濟南板塊開設“張剛工作室”欄目,一個“張剛”帶起了一群“張剛”,張剛的“六字訣”也隨之在更多人身上發揚光大。
“張剛工作室”秉承了張剛心系民眾的一貫作風,進一步貼近百姓,以老百姓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為重點,采取新聞調查、新聞追蹤等方式,將新聞做深、做細,“六字訣”中的“民”字,始終占據他們心中的第一位。現在不少記者缺乏社會責任感,認為記者這一職業也不過是一個飯碗,掙點錢養家糊口罷了,和其他打工仔一樣,沒必要那么認真。“張剛們”不這樣認為,媒體工作者是社會的良心,沒有這樣的認識和擔當,就不配當一名記者,尤其不配當一名黨報記者。為此,張剛工作室制訂了“上替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工作宗旨。在“張剛工作室”做過的報道中,無不體現出這樣的情懷。像《整治黑三輪堵還是疏》、《進廳三年黯然退場》等稿件,張剛就是以對開黑三輪的殘疾人、做小買賣的商販的出路為主線展開,報道后不少殘疾人、商販不但沒有抱怨,反而打來電話,感謝報社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關注。深度決定高度。張剛工作室的記者們從看似婆婆媽媽的社區新聞中,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挖掘出了一些重大選題。張剛策劃的《冬夜,他們更需要關懷》、《泔水豬追蹤報道》等選題,都是從極為細小的事件入手,反映出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主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人說,下基層跑社區,成天是婆婆媽媽,記者如果一輩子搞這個東西就完了,成不了才!但張剛從自己的成長經歷感受到,成才關鍵是要靠理論聯系實際,關鍵靠素質提高、個人努力。社區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如果肯用心,照樣能發現問題,寫出有深度的報道!他采寫的鮮活稿件屢屢獲獎,像《小巷總理為何流失》報道;《泔水豬追蹤》報道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的親筆批示。
張剛工作室的這些新聞之所以能夠既得到民眾的認可,又能得到高層的肯定,關鍵的原因就是他們遵循的“實”字,他們的新聞是用“腳”跑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挖出來的。和那些熱衷于炒作、熱衷于炮制虛假、低俗新聞、熱衷于閉門造車的所謂記者相比,張剛們的新聞因為根扎得深,也就更經得起時間和人民的檢驗。

在濟南市第十三屆三次人代會上,張剛代表(右)與其他代表商議欲提交的方案。(周青先攝)
人民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
張剛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為普通百姓服務中,人民群眾用最深厚的信賴來回報他。2003年,張剛以堅定的立場、精湛的業務、高尚的人格、扎實的作風,光榮地當選為濟南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當選人民代表,這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張剛說,對于一個媒體記者來說,人大代表,還是一筆豐富的社會資源,更好地為廣大百姓服務的社會資源。
當選代表以后,張剛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等方面有了諸多便利條件,采訪也順利多了。在每年的人代會期間,張剛都會最先接觸到大量的市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獲得第一手資料,同時也可最先獲知市里當年的重點工作,能更準確地把握報道方向。像有關小區配套、居委會減負、業主委員會、舊村改造、野樓盤等等報道,都是從“兩會”或人大代表那里獲得的信息,經工作室策劃后進行的獨家報道,社會反響強烈。
由于是人大代表,張剛經常接到群眾來訪電話、信件。他總是熱情接待來訪人員和回復群眾的來信,作耐心的解釋工作。今年5月,濟南市一村莊村民反映選舉不公,張剛趕到該村進行調研,發現問題非常復雜,其中還牽涉到刑滿釋放人員問題。張剛為此與當地辦事處進行全面溝通,商討如何順利解決這一問題,最終在平息了村民的情緒,之后又進行了二次選舉,穩妥、順利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2004年,濟南市千佛山景區管理處作出“封園決定”,這樣讓附近市民沒有更好的晨練去處,市民對此意見很大。有一些市民找到報社,要求向市人大等部門反映。為此張剛進行廣泛調查,并與8位人大代表聯名向濟南市人大提出建議,要求千佛山景區管理處取消這一決定。建議引起了濟南市人大及園林部門的重視,隨后采納這一建議取消了封園決定,市民無不拍手叫好。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是張剛作為人大代表的真實寫照。張剛說,人民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就是要為人民的利益鼓與呼,這與新聞記者的職責是共通的、一致的。
六年的時間,張剛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成長為一名人大代表,并獲得了省直機關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榮譽。但張剛還是那個張剛,稿子斃了,他說,這筆學費交得值;采訪出了車禍,他說,沒什么,就縫了幾針。愿張剛永遠還是那個張剛,行走在社會最基層的張剛,把根深深扎進民眾沃土的張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