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聽到不少傳媒人和準傳媒人信誓旦旦地說,給我多少多少萬,我能辦一份如何如何好的報紙,這類豪言壯語,我們實在是發了不少,也聽了不少,但假如有一天,你真的有了這些錢,你真的能把一份報紙辦好嗎?恐怕未必。 眼下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南京晨報》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生動案例。該報自從5月份在全國大張旗鼓地開價年薪30萬招聘人才以來,就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人們對它充滿了希望,希望它能成為業內第一個以高薪激勵導致成功的媒體。然而,時間過去100多天了,也就是近三分之一年了,在充沛的資金和一群高薪人才的操辦之下,該報是不是讓人刮目相看了呢?沒有,進步不大,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什么大的改觀,這讓對此保持高度關注的觀察人士深感失望。當初,辦不好,說是因為沒錢,而今,錢來了,為何還是辦不好呢?錢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看來,我們的確是夸大了錢在一份成功媒體的運作中的作用了。最近,業內有識之士提出了傳媒業新的競爭將是體制的競爭的觀點,很有道理,這一觀點認為,傳媒業第一層次的競爭是資金的競爭,第二層次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第三層次的競爭是體制的競爭,當前,國內的傳媒業已經進入到了第三層次的競爭階段,僅僅有資金和人才,并不一定能成功,成功的更關鍵的因素已是媒體的運營機制,如果有了資金和人才,而繼續按照傳統的官報的思路操作,其前途仍不容樂觀。 我們周圍還有不少報紙,如《財富時報》,它們當初都有資金的參與,但由于沒有建立起一個適合報紙長期發展的運營機制,沒能形成良性的發展模式,沒能凝聚全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結果在一度看好之后再度走衰,不能不說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什么樣的機制才是適合報業競爭的機制呢?目前,國內有很多報社都在探索,有的報業集團和獨立媒體在運營機制的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對想要成功的媒體和傳媒人來說,當務之急就是靜下心來認真地學習先行媒體的經驗,并將之融于自己的實際操作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