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同質化是業界普遍頭疼的難題,行業新聞尤其是個“重災區”。部分在行業內負責對外宣傳的通訊員幾乎左右著一些報紙的行業新聞走勢。造成這一尷尬的一個客觀背景是目前已經進入到一個信息共享的時代,相同的信源、相近的報道思路、程式化套路化的表述很容易造成“數報一面”,使媒體的個性與差異難以張揚。另一方面,一些優秀的會議報道似乎是信手拈來卻與眾不同,一經傳播就讓人過目不忘。破解這些在信息共享程度化最高的會議上抓來的獨家報道的操作密碼,應該對日常行業新聞運作不無啟示。
優秀會議報道成功秘訣之一:新聞成于發現
新聞發現的本質含義是指:媒體對客觀事實所蘊含的新聞傳播價值先于世人的正確理解、評估和認識。獲得1978年全國“好新聞”的消息《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1978年11月16日新華社每日電訊稿)就是一則典型的成于發現的例子。這一新聞來源于當時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一位領導在作會議總結報告時的脫稿講話,這一蘊涵重大歷史事件平反的信息起初被淹沒在《北京日報》次日幾千字的見報稿中,而新華社敏銳地發現了這一信息的含金量,預見到它將在輿論上為“天安門事件”徹底平反的重要作用,在當時上級報道口徑尚不明確的情況下經過反復商量采用了一個即可單獨發消息又不用送審的辦法,就是于《北京日報》的見報稿中單挑出這一新聞點來編發,與主題無關的內容全部刪掉,用寥寥數語講述重大新聞,行文干凈而明晰。
雖然這條新聞僅200多字,但它至少包括了以下三個步驟:在沖動中預見、在判斷中甄別、在采寫中提煉。而沒有敏銳的發現,在采寫中提煉就成了毫無依托的空中樓閣。
對行業新聞運作的啟示:有效信息決定傳播價值
如果大眾傳播的第一個階段是信息收集,那么記者就應該是傳播鏈前端的信息感應器。為讀者解讀會議信息、行業信息應該是跑活行業新聞的重要技巧之一。“解讀”首先要求記者要對信息進行選擇、整理,把讀者最需要的和最感興趣的“拎出來、傳出去”。如果提供的信息即多又雜,難于辨別,那么即使版面位置再突出(如《北京日報》對“天安門事件”的處理),也會使讀者放棄對信息的索取。
信息有效性的多少決定傳播價值的重要度。《“鐵路公交”明年上路》(《齊魯晚報》2004年9月5日)就是一則引起讀者廣泛關注的獨家行業報道。膠濟線電氣化改造無疑是個可關注點眾多的新聞富礦,是開采出一堆礦石隨便甩給讀者,還是抓住最有價值的一點做透?文章作者眼光獨具地選擇了后者,傳遞出“每小時一班,一站直達使濟南青島間只需要兩個半小時”的受眾關注度最大的信息。
新聞的功能應該更強調信息的澄清和解惑,讀者不僅需要信息傳播者提供可“讀”的新聞,更需要經過信息傳播者解讀的新聞。因此我們說,行業新聞不僅要體現信息的時效性,更要體現信息的有效性,這種有效性就是信息對受眾具有知悉意義和指導價值。一篇好的行業新聞的內涵必定涵蓋著導向價值、事實價值和受眾價值,并隨著不同價值的顯著性而有所側重。
優秀會議報道成功秘訣之二:觀點先行
記者到底應該是個記錄者還是表達者?長期以來,有人常常把主體和客體,傳播思想和表達事實尖銳地對立起來,認為新聞報道切忌主題先行。其實,新聞報道無非一是對事實的選擇,二是對事實的關照,這兩者都離不開報道主體的思想。否則,記者就會等同于記錄柴米油鹽流水賬的家庭主婦。
我們發現,一些優秀的會議報道往往成功之處恰恰就于觀點先行。
1992年全國“兩會”上,《中國青年報》于3月23日至3月28日接連推出了《兩會,高層公關行動》、《廣東情結:兩會“磁力效應”》、《尺子?尺子……尺子!》、《拿來?拿來……拿來!》等一系列有分量的獨家報道。他們的成功經驗就在于“腦袋決定腳”,先想好要表達的主體,再進行事實選擇,通過對事實的關照把思想性進行“物化”。
由此可見,觀點先行與尊重客觀并不矛盾,而應當是幫助記者完成新聞主題事實發現的兩個車輪,前者是連接主題事實發現的主動輪,體現出的是記者采寫過程的主動和創新;后者是保持新聞實踐客觀運行的隨動輪,它保障著車輛在客觀真實性框架下的平穩運行。
事實上,會議之所以出新聞,一是它是個巨大的信息源,再就是它也是個巨大的線索庫。先找事再找人、找對人往往事半功倍、使報道擺脫競爭對手的同質化糾纏。
對行業新聞運作的啟示:存在就是被感知
如果說“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對認識論上的一大貢獻,它構建了主——客體認識模式的第一次現代性轉化的話,那么隨后休謨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更突出了意識和表現的優先地位。對于行業記者來說,能不能“激活”感知,于見怪不怪中奇峰突起,于普遍慣性思維中另辟蹊徑顯得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拉存款是銀行界存在多年的公開的秘密,并且逐年升級愈演愈烈。2004年3月31日,《生活日報》的行業記者經過精心準備,獨家報道《季末銀行爆發拉儲大戰》,尖銳地揭示出這一觸目驚心的現狀:員工的工資獎金、官員的業績前途全靠這組數字,拉儲大戰的背后是金融違法違紀行為的公開化。之后經過近4個月的追蹤,終于促成了16家銀行發出自律倡議。
跑口跑久了,很多事情會在一些記者眼里不是新聞了,等到別人見報后才猛然發覺,原來這也能寫稿子、寫出好稿子來。這就需要行業記者長期保持感知能力,練就在見怪不怪中奇峰突起的戰略眼光。
優秀會議報道成功秘訣之三: 善講故事
新聞學的核心是什么?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認為是找故事的藝術,是描寫,描寫,再描寫!
許多優秀的會議報道善于截取會場上最鮮活的一面,拒絕說教,直接把公眾帶到現場聽故事。2003年8月21日,山東召開紀念《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頒布實施10周年座談會。按照慣性思維,這幾乎是個可去可不去的會議,必須去的報紙,有的也干脆發了個簡訊交差,但是《齊魯晚報》的行業記者敏銳地撲捉到閃光點,用充滿現場感和人情味的特寫,寫出《省長講述風箏的故事》,通過“一只風箏”折射出公務員素質的重要性,和建設陽光政府的決心。善講故事也使該文獲得當年度山東新聞獎一等獎。
對行業新聞運作的啟示:帶著受眾去感受
行業新聞要寫得“抓人”,離不開故事性、現場感和人情味。有人說,記者的眼睛就是公眾的眼睛。與其灌輸,不如帶著受眾一起去感受。
帶著受眾去感受有兩種方法,一是適應和滿足受眾的興趣并將之貫穿于搭建新聞的敘事框架之內。如尋找人物和沖突,通過對話陳述事實和意見;以生動的形式包裝內容,再就是運用發散性思維,尋求報道的親和力。1980年4月25日,《市場報》以《經濟學家趕集》為切入,擇薛暮橋在消費中的調研這“一枝綠”,映射改革開放后農副產品市場火爆之“滿樹春”,讀來生動有趣。
帶著受眾去感受的另一個方法是給新聞一個獨家的編排,運用圖表等直觀的表現形式使新聞具有一目了然的視覺感。
9月5日,《生活日報》的行業記者還別出心裁地以“方程式”的形式來表述“利益鏈”,使《破解井蓋盜竊“利益鏈”》的公安報道新意盎然,直觀簡潔。
優秀會議報道成功秘訣之四:強化關聯
優秀的會議報道常常采用給共享信息一個獨家關聯的方法實現差異化。
行業記者經常會遇到鋼鐵漲價、煤炭漲價等信息,只報信息太枯燥,不報道又怕漏稿。而《芝加哥每日新聞》的記者在寫《鋼鐵價格上漲》的消息發布時,起首便以奇句奪目,稱:“最近美國鋼鐵價格上漲,這將對你的購買力發生這樣的影響呢?”由于一開始就把鋼鐵價格上漲與大眾的購買力扯到一起,收到使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的效果。然后抽絲剝繭地層層用事實遞近,使“阿姆科公司”辯稱的“影響微不足道”的說法不攻自破,產生了對受眾需求的精確針對性。
強化關聯的另一個常用方法是采取一站式報道,用硬新聞+解釋性報道+評論等多種形式集納推出。2004年3月15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獨家消息《憲法修正案里一個逗號的刪改》,同時推出《語言學家說“逗號”》的解釋性報道和《一個將寫入國史的逗號》的評論,幾乎將這一新聞在第一落點挖掘到極至。
對行業新聞運作的啟示:牢抓“正確決策后的后續決策”
2004年6月,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在回答《世界商業評論》記者回答的時候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做企業)最難的是正確決策后的后續決策”,因為“決策一定是一個系統,是連續性的。就像兩個旗鼓相當的拳擊手,你一拳把對方打倒可行性不大,往往是組合拳才能奏效”。
其實行業新聞競爭也是如此,相同的信息往往很難有與眾不同的處理,但是對信息的解構能力,能不能連續打出組合拳來則成為衡量一張報紙具備不具備影響力、公信力的重要方面,《南方日報》推出的“每一種社會動態都彰顯真知灼見”、“每一條財經信息都反映政策走向”、“每一條政治新聞都蘊藏經濟靈感”說的其實也是一種強化關聯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2004年8月31日,濟南市集中供熱調價聽證方案亮相,次日省城各報都在顯著位置發布了《居民采暖費擬漲3.2元/m2》的消息,但是對一涉及到千家萬戶的重要民生新聞的追蹤、追問則體現出不同報紙的高下。《齊魯晚報》的行業記者先后采寫出《供熱部門詳釋漲價四大理由》、《民代表質疑三大問題》、《用事業要賺大錢嗎?》、《市民呼吁審計部門介入》、《百平方米需耗煤5噸嗎?》等一系列報道,始終引領話題、精確出擊,打出了與眾不同的組合拳,受到廣泛的好評。
因此,對于行業記者來說,“記者是公眾的眼睛”這句話似乎又只說對了一半。優秀的行業記者往往具有整合采訪資源的能力,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告訴公眾應知而未知的關鍵內容,有獨到見解的文章又很好地提高了報紙的高度,實現了另一種形式的貼近。而這種貼近無疑將增強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作者為齊魯晚報、生活日報副總編輯 朱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