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從1964年調入軍區前衛報社,到1994年離休,在報社整整度過了30個春秋。30年中,我從一個不懂報紙業務的門外漢,逐步成為一個熟悉報紙業務的編輯,之后又當了編輯科長、報社副總編輯,最終當了社長。不僅把自己最好的時光和年華獻給了報社,而且與報社結下了極為深厚的感情。如今,我已年逾七旬,回顧幾十年走過的歷程,真是千頭萬緒,紛繁復雜。這里,我只想從報紙的宣傳和人才培養方面,談點我個人的感受,也算是一個前衛報人對這張小報所生發的、揮之不去的留戀和懷念之情。 《前衛報》作為濟南軍區黨委機關報,幾十年來在軍區黨委、首長和軍區政治部黨委、首長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區廣大官兵的大力支持下,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軍委總部、軍區黨委的決策指示放在首位;始終把部隊的教育訓練擺在宣傳的中心位置,為提高部隊戰斗力,促進軍區部隊全面建設,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始終堅持面向基層、面向士兵的辦報方針,把為基層官兵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作為努力的目標。在推進軍區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突出成績,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宣傳思想和宣傳手段。但最為大家所稱道,給人留下印象最深、成效最為明顯的,還是多年來在實際操作中屢用屢驗的“三抓”,即抓基層、抓典型、抓問題。事實上,它已成為一代又一代前衛報人辦報的看家本領,并且不斷在實踐中傳承發展,充實提高。 軍隊的基礎在士兵。面向基層,全方位地關注連隊干部戰士的學習、生活、思想、感情和他們的前途命運,為他們在訓練、施工及執行其他各項任務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排憂解難,提供真誠的服務,讓連隊的干部戰士成為《前衛報》的主角,是《前衛報》辦報的傳統和宗旨。在常年堅持與貫徹“小報小辦”要求的基礎上,報社系統總結了“小報小辦”的經驗,并提煉出“快、準、深”與“短、實、活”的六字宣傳口訣。所謂“快、準、深”,主要是指在緊跟上頭,即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行動要快,把握要準,貫徹落實要有深度和力度。所謂“短、實、活”,主要是指文風而言,即文章篇幅要短小,內容要實在,形式和語言要生動活潑,讓干部戰士喜聞樂見。同時,在報社內部還開展了“怎樣讓干部戰士在報紙上唱主角”的大討論,提出了“靠連隊近些,靠戰士近些”的口號,明確提出報道連隊干部戰士的稿件不少于60%。干部戰士寫的稿件要優先編選,在最佳位置上刊用。并在版面上增辟了“兵寫兵”、“戰士論戰法”、 “戰士評報欄等專欄,為干部戰士提供充分反映意見、抒發感情、參與軍隊建設的平臺。為此,還適當減少了團以上機關和首長活動的報道,把轉載的文章壓縮到了最低限度。強調不拘一格辦一版,努力“抓活魚”、“賣鮮菜”,真正使《前衛報》成為干部戰士的良師益友,成為具有濃郁連隊生活氣息的思想文化園地。比如,1986年春節,記者在除夕之夜出發,從與南京軍區接壤的黃海前哨開始,由南向北蹬著自行車,頂風冒雪,還不準基層干部陪同。一人一個月,輪流接力,一直到渤海灣與北京軍區接壤的海防前哨為止。耗時數月,行程約3000公里,走訪了30多個分散小單位,以“沿海分散小單位見聞錄”的形式發表了數十篇稿件。在這次采訪中,記者跋山涉水,歷盡艱辛,拉近了與戰士的感情距離,反映了許多聞所未聞的事跡,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評。對此,解放軍報還發了一條新聞,稱之為“面向基層,心系官兵的新創舉。”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長期以來,《前衛報》在宣傳指導思想和宣傳重點的把握上,始終注意把典型宣傳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不僅重視組織力量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及時了解與發現典型,而且在典型一旦確定之后,便以極大的熱情予以關注,并迅即調配得力人員進行采寫和報道。在宣傳上往往是集中時間、集中版面、突出位置,大張旗鼓地采用多種文體(如新聞、通訊、言論、故事、日記、集納等)打殲滅戰和縱深戰。力求在短時間內造成一定聲勢,使典型的先進思想和先進事跡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在廣大干部戰士中掀起學先進、趕先進的熱潮,從而有力地推動部隊各項工作向前發展。從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前衛報》先后共宣傳了各行各業不同類型的較大典型數十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永不褪色的紅軍戰士何志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戰士王杰、用知識啟迪戰士的模范指導員劉永、優秀義務兵母親趙趁妮、見義勇為的英雄戰士徐洪剛,等等。這些英雄模范的先進事跡不僅在軍區和全軍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和深遠的影響,而且在全國范圍內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著力幫助部隊解決難點、熱點問題,是《前衛報》多年來宣傳指導思想上的一個側重點。無論是制訂宣傳計劃,還是采編稿件的實際操作,都突出強調要關注部隊出現的各種問題,要求編輯記者從政治的高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抓“龍頭”、牽“牛鼻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出路,為部隊排憂解難。例如,部隊的管理教育是一項經常性的大量的日常工作,具有全日制、全員額、全方位的特點,搞得好不好,對連隊的各項工作、官兵關系以及戰士的思想情緒都有直接的關系。經過多年的觀察,我們發現夜間較之白天而言,是部隊管理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間段。為此,報社組織策劃了“記者夜探營”的系列采訪活動。之后又改為“零點,記者夜探營”采訪活動,歷時兩年,從軍區值班室查到連隊值班室,從軍區一號哨查到山溝里的“夫妻哨”,從軍區直屬單位查到部隊小散遠單位,從作戰部隊查到非作戰部隊,從新兵入伍下火車查到老兵退伍上火車,共查了200多個單位,采寫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報道,在全區乃至全軍引起了很大反響。軍區首長多次給予表揚和鼓勵。總參軍務部領導也給予高度評價,并說:“在北京我們也要搞夜查。”總政宣傳部還特地讓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在“軍事新聞閱評”中做了專題評論。有的戰士來信說:“我尤其喜歡‘記者夜探營’的系列報道,讀來令人信服,我敢說它可以和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相媲美。” 在搞好報紙宣傳的同時,報社一時一刻也沒忘記抓好自身的建設,尤其是對人才的培養,走過了非常艱難的道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可喜成果,為確保報紙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前衛報》始終處于全軍小報的前列,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幾十年來,《前衛報》不僅培養出一大批優秀新聞工作者,保證了自己的正常更替,有的還被調到新華社、解放軍報社、軍隊院校工作,有的轉到地方的宣傳輿論部門工作。同時,報社還為機關、部隊輸送了一批骨干力量,有的當了師職干部,有的當了軍職干部,有的當了將軍。更為可喜的是,還涌現出一批文藝人才,包括作家、詩人、散文家、藝術家等,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李存葆、李延國、周大新、苗長水、叢正里、張西庭、范云安、張宏偉等人。他們中有的是直接從報社成長起來的,有的是以《前衛報》這張小報為成長基地的。 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年報社為了培養造就人才,苦心營造的種種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土壤和環境,仍然歷歷在目,令人難忘。 其一,是非常濃郁的學習空氣。讀書學習對所有人都是重要的,對報人來說尤為重要。無論是學校畢業的,還是部隊土生土長起來的,只要一踏進報社這個大門,便會迫切地感到理論的不足、知識的貧乏,原有的才學已遠遠跟不上辦報的需要。因此,讀書學習,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學識水平,便成了每個同志最為急迫的渴求與要務。基于此,報社領導因勢利導,把抓好全體人員的政治、業務學習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學馬列、學毛著、學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強調打好理論根底;學采訪、學編報、學畫版、學寫各類體裁的文章,強調熟練掌握辦報技能。與此同時,為了開闊大家的知識領域,豐富大家的知識倉庫,提高寫作技能,報社領導還提倡和鼓勵大家博覽群書,學為我用,讀《史記》,讀《莎士比亞全集》,讀《魯迅全集》,讀唐詩、宋詞,并為大家訂閱了必要的報刊,購買了必要的書籍,保證一定的學習時間,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料,從各方面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以便使學習的熱潮能夠持久地堅持下去。那時大伙的心很齊,學習的勁頭也很足,業余時間,節假日,工作之余,大家都在啃經典,讀名著,背詩詞,記筆記。夜晚的辦公室常常是燈火通明,座無虛席,有的當然是加班加點處理稿件或版面,但更多的人卻是在翻閱書籍或資料,記錄什么,摘抄什么,鉆研什么。“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種笨鳥先飛式的苦學方法,幾乎成了所有人的座右銘。各種各樣的學習會、討論會、心得交流會,外加散步納涼、幾人小聚時的爭執討論隨處可見,甚至夏天在大院放電影之前,每人手里也要捧一本書,聚精會神地閱讀。整個報社儼然是一個大課堂、大學校。有人說,報社彌漫著的是濃郁的做學問的空氣。有人說,報社是一所特殊的大學。有人干脆說,我的大學在報社。是《前衛報》給了我追求的目標和方向,賦予了我追求的動力和能量,教會我追求的本領和方法。我想攀登,是她給了我云梯;我想遠航,是她給了我風帆;我想翱翔,是她給了我翅膀。 其二,是激烈的競爭局面。由于小報的特殊編制體制,沒有總編室和專管評論的科室,也無編輯記者之分,這就要求所有編輯人員必須成為全能式的編輯,既能采寫新聞、通訊、故事等各類稿件,又能精選精編所有來稿,同時還要撰寫各種言論,負責組版畫版及校對工作。換句話說,即一張報紙除了排版印刷以外,其余的事情均由編輯一手包攬。這樣一來,客觀上便形成了一種“比”的局面。在報社不看你說得如何,主要是看你干得如何,報紙版面大樣一出,誰好誰孬,誰優誰劣,便一目了然。于是,評報欄便成了評說論戰和相互學習的平臺,大家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意見,就直抒胸臆,見仁見智,公平競賽,對稿不對人,誰的意見對就按誰的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搞唯上唯書,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為了辦好這張報紙。有的人一生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能忘掉,但永遠也不會忘掉自己的版面或文章在大樣上受到猛烈抨擊的情況,那情景的確讓人坐立不安,甚至吃不好、睡不寧,為自己的疏忽和稚嫩愧疚不已。社領導鼓勵創新,尤其對有新意的思想、理論、觀點著力予以扶持。曾提出“寧要創新的失敗,也不要保守的成功。”因為失敗中含有成功的因子,失敗乃成功之母。并強調超越自我,工作中要減少和克服“重復”自我的現象,今天你畫了一個版樣,不錯,但明天不能重復,必須有所改進,有所創新,文章亦然。于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下決心在分管的范圍內搞出點名堂來。抓焦點問題,抓獨家新聞,出好言論、好文章、好版面、好標題、好集納、好圖片,一時間成了人們奮斗的目標。今天你們科出了個好點子,明天我們科要出一個更好的點子;今天你寫了一篇好文章,明天我要寫一篇更好的。一旦誰的稿子受到領導表揚,誰的版面得到大家的好評,誰的作品有了反響,大家的心馬上就熱起來,鉚足勁去學、去追、去趕,非要搞出一點自己的東西不可。不是單純為了爭高低,而是為了出精品、創一流、育人才。這種比學趕幫的熱潮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有力地推動著報紙質量和全體人員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良好的思想和文字水平,不僅使報紙保持了一定的品位和水準,而且為一批人才日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天,當競爭摻雜了更多人為的東西而日益變味的時候,人們懷念那時的競爭,那時競爭雖然很激烈,甚至很殘酷,但很純潔。你在業務上盡可以有這樣那樣的弱點和不足,但不允許退出競爭。記得80年代中期,報社全體人員參加全國新聞職稱評定統一考試,13門大學課程對于教育學歷是青一色高中(有的甚至是初中)的編輯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然而考試結果卻出人意料,百分之百一次性過關,平均分數全省第一,引得新聞界的同行們另眼相看。不是基礎好,也不是人聰明,靠的是一股心勁、韌勁和拼勁,誰愿意拖這個集體的后腿呢! 其三,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干事業、育人才,沒有寬松和諧的環境不行。為此,報社領導身體力行,決心在報社內部開創一種民主、平等、團結友愛、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為人才的成長鋪平道路。首先是提倡不同意見的爭論,鼓勵不同風格的學術研究,包括辦報思想,報社內部人員的思想、業務建設和管理等。對工作、對領導、對同志有意見、有看法,都可以在會上或者當面提出,絕不許隨意上綱上線、亂扣帽子,更不允許記黑賬、背地整人。這樣一來,死氣沉沉、謹小慎微的局面被打破了,代之而來的則是暢所欲言、議論風生,大家心里有什么話都敢講,領導虛懷若谷,擇善而從之,上下之間、同志之間是何等的融洽和信賴!其次,領導對人和事的評價始終堅持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信奉“數子十過,不如獎之一長”的古訓。凡是好人好事,對辦報和報社內部建設有益處,則大張旗鼓地予以宣揚褒獎,樹先進、揚正氣、抑歪風,使消極落后的東西縮小到最低限度,直到無存身之處。對于同志們工作上生活上出現的缺點、錯誤和一些偏狹之處,只要不是政治性、原則性的問題,則予以包容、諒解。尤其是由于經驗不足、知識貧乏出現的差錯,以及生活上的懶散,說話不注意等小毛病,完全不必要板著面孔去批評指責,只要以關愛的口氣稍稍加以點撥,他們便會自覺改正。人,誰無自尊,誰又不愛面子呢?不僅如此,在他們受到非議和指責時,還要設身處地替他們著想,保護他們,還他們一個公道,千萬不可傷了他們的自尊心,挫了他們的銳氣。再次,生活上要全方位的予以關懷。那時的報社如同一個大家庭,不論你來自何方,也不論你是老同志還是新同志,也不管你成家沒有成家,大家都把自己當成集體的一分子,只能給集體增光添彩,不能給它抹半點灰。互相間宛如兄弟,情同手足,互幫互學,互敬互愛。誰的家屬來了,大家都去問候,誰要結婚辦喜事,大家一起幫助操辦,誰的親人有病了,大家幫著送醫院治療。新同志來了,老同志手把手地教,老同志有了難處,新同志爭相幫辦。彼此間都注重感情的交流,珍視友誼的培養,接觸走動很勤,不分什么飯前飯中飯后,也不分什么節假日,隨時隨地可以串門,有的連門也不敲,就可以闖進去,自然得很,平常得很。到一起啥都說,用不著藏著掖著,也用不著字斟句酌,全是自然流露的心里話。單身漢下班耽誤了開飯時間,不管領導還是一般同志,離誰家近就到誰家吃飯。在這種隨隨便便的走動和交往中,互相了解了,感情加深了,矛盾化解了,團結增強了。正如一些同志說的,“這樣的環境讓人舒心,人一舒心就有激情,就有干勁,說不定什么奇跡就能鼓搗出來。”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報社的兩個司機也受到了感染,他們潛心鉆研新聞寫作,最后自學成才,一個留在報社當了編輯,一個轉到地方報社當了骨干。這大概就是許多人離開報社以后依然心底常留故人情,依然癡癡地留戀那段時光的緣故吧! 最后必須說明的是,《前衛報》數十年來之所以能夠維持這種長盛不衰的局面,并不是哪個人或幾個人能夠辦得到的,而是幾代人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結果。應該感謝一代代前衛報人的不懈努力,感謝他們奮發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 (邢景文簡介:1934年生,山西古交人。原濟南軍區前衛報社社長。高級編輯。少將軍銜。山東作協會員,山東雜文學會和散文學會副會長。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從小參軍,當過司號員、干事、編輯、科長、副總編。從事新聞工作30余年。80年代初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出版長篇報告文學《柳暗花明》、《渤海人的追求》和散文集《花開凌霄》,加上近年發表的各類作品共約百萬字。其中散文《老山除夕夜》被評為濟南軍區業余文學創作一等獎,收入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散文精選》和山東50年文學大系散文卷。)
|
|
|
【發表評論】【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