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濟南3月21日訊 同為5加侖大桶純凈水,3元產品與6元產品同臺競爭,同是純凈水生產企業,斥資數百萬建設的與靠一臺簡單過濾裝置人工灌裝的并存,業內人士指出,省城純凈水抽檢合格率低下,市場準入門檻低、競爭起跑線模糊的問題不容回避。 “我生產不出售價3元一桶的純凈水”,一名純凈水行業資深經營者“無奈”地告訴記者,純凈水生產過程中水的消耗量相當大,其生產流程須經過水處理、灌裝、空氣凈化,此后還要經過30小時的微生物檢測才能出廠銷售,加上制造成本、營銷成本,3元錢無論如何做不到。 對于市場上已經存在的3元純凈水,業內人士認為只有一種解釋,“只有在使用價格低廉簡單設備的前提下,偷工減料才能實現”。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隨著衛生、質監部門對純凈水產品質量的日益關注,多數生產設備落后、質量低下的生產廠家挪到省城南部和東部山區開工,借自備井抽取地下水,通過簡單的過濾設備凈化,手工灌裝后運入市區銷售,如此低成本運作仍有利潤可圖,卻是以消費者健康隱患為代價。 現狀如此,如何才能走出不平等競爭的困境?大品牌經營者的回答是,等待QS認證糾正原本模糊的起跑線。據介紹,桶裝水被國家有關部門列入第二批QS實行認證準入食品,今年1月1日起全面實行,對生產場所、生產設備和出廠檢驗設備作出嚴格規定,“全面實行后,目前省城的160多個品牌大約會有八成被淘汰,能夠留下的至少是投資超過一百萬元中等以上規模企業,那時候就好了”。 (高俊峰 仲玉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