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人民日報
周新寰
手機查看
周新寰
柴火堆被刻意刷上“福”字,農具被改造成打卡裝置,跟風模仿“網紅爆款”盆景拼盤……當前,文旅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但在流量經濟的驅動下,一些地方卻陷入了“造景”式營銷的怪圈。
鄉村文化承載著深沉的鄉愁,其魅力從來不在刻意設計的符號里。山村曬秋,有天人合一的智慧;宗族祠堂,體現著家族傳承。鄉村文化之所以動人,正在于它們植根于真實且鮮活的日常生活。倘若紛紛跟風“造景”,不僅會造成“千村一面”的同質化與“表里不一”的割裂感,還容易給村民的生產生活添亂,破壞鄉村文化的根基,導致“失真”甚至“失根”。
發展鄉村文旅應注重形神兼備、融合發力,在培育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在留住鄉村自然美景、田園生活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建筑美學、民間藝術、民俗節慶、美食小吃等特色文旅資源,孵化多元融合的沉浸式消費場景,讓游客感受到“活化的鄉村”而非“擺拍的道具”。唯有如此,鄉村才能真正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心靈原鄉,鄉土味和煙火氣才能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發展活水。
責任編輯:牛樂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