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大眾網
徐坤杰
手機查看
海報新聞評論員 徐坤杰

近日,重慶一夏令營,教官們圍著泔水桶徒手抓剩飯吃,孩子們則站在旁邊看著,這一舉動引發網絡爭議。對此,夏令營教官回應,孩子們太浪費,當時很氣憤,想以身作則進行教育。
讓孩子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這一節約教育的初心是對的。但如此“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實在有些“簡單粗暴”,而其教育效果也讓人懷疑。實際上,夏令營在回應中也提到:“教育效果因人而已,有孩子看哭了,也有孩子嬉皮笑臉”。
其實,搜索近幾年相關夏令營報道,我們可發現,這一幕并非孤例,類似教官當著學生面吃剩飯的食育方式,幾乎成為一些訓練營對孩子們進行食育的傳統保留項目,正如一些網友說的“年年都有”。在筆者看來,這一食育方式不值得提倡,夏令營的教官們不必如此“以身作則”。
首先,徒手接觸食物、而且還是吃已倒入泔水桶里的剩飯,且不說會有衛生隱患,就算真如夏令營回應的“泔水桶每天都清洗,剩飯很干凈”,但這一徒手抓泔水桶里的剩飯往嘴里塞的畫面,在短視頻傳播下,著實給人造成視覺觀感的不適,更不必說現場的孩子們看后又會作何感想。這一行為本身和產生的視覺“震撼”除了給孩子們帶來恐懼感、內疚感之外,很難想象如此“以身作則”能內化為孩子們的節約價值觀。
其二,為何會有如此多剩飯?只是因為孩子們浪費嗎?訓練營在孩子們的配餐分量上是否存在一刀切?有沒有強調“按需取餐”的常識?如果沒有做好以上這些前提工作,一味回避浪費的真相,只去片面強調光盤即美德,那么,所謂的”以身作則”教育豈不成了舍本逐末的荒誕式、苦情式甚至是作秀式表演?而面對這樣的“鬧劇”,也難怪一些孩子會“嬉皮笑臉”。
再者,除了“教官吃剩飯”式食育,有沒有更好的教育方式?相關訓練營機構有沒有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其實,在飽受爭議的“內疚式教育”之外,我們看到也有一些正面案例和替代方案,如今年6月份,《人民日報》聚焦報道濟南十八中“光盤行動”,學校通過可視化激勵(光盤兌換券)和網格化監督(文明用餐監督崗),讓節約成校園新風尚;在教師示范方面,教師用餐區設有“文明餐桌示范崗”,班主任們帶頭踐行“吃多少打多少”,并在餐后與學生分享“節約微故事”,形成“師生同頻”的示范效應。
我們相信,比起簡單粗暴的“教官吃剩飯”式食育,以上這些精細化管理和沉浸式教育,才是讓節約意識“入腦”“入心”的更好方式。一些訓練營不能總以“傳統做法”為借口,拒絕更新教育方法和理念,一味地通過悲情教育讓孩子內疚、綁架孩子的情感,而非真正地去感化和內化。
教育需要方法和溫度,而非“沒苦硬吃”式的行為表演。放下這種“越慘越有效”的教育方法,讓教育回歸理性、科學和尊嚴,如此,孩子們才能更好地從內心里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才能真正敬畏勞動、敬畏糧食。
責任編輯:牛樂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