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記者 樊思思
將人體低溫冷凍保存起來,以便在科技進步的未來實現復蘇,這個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真的有可能成為現實嗎?日前,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床專家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因罹患肺癌走向生命終點的展女士決定簽下遺體捐獻手續,在死后低溫保存自己,期待未來醫學科技出現奇跡。

銀豐研究院和齊魯醫院臨床專家在對展女士的身體進行低溫保存操作。
罹患癌癥,她決定低溫保存自己
2017年5月8日凌晨4點01分,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舒適醫療病房中, 49歲的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10分鐘后,一輛白色救護車載著她迅速駛出醫院,同在車內的,還有幾位實施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臨床響應專家。
繼重慶女作家杜虹之后,展女士將是第二個被低溫保存的中國人。與杜虹的身體被送往美國Alcor(全球最大的冷凍人體研究機構之一)進行保存不同,這一次人體低溫保存操作是由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銀豐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床專家共同完成的。
記者了解到,展女士罹患肺癌并多發轉移,于3月份入住齊魯醫院舒適化病房。生前她是一位熱衷公益、富有愛心的泉城義工,曾經多次向家屬表達了捐獻遺體供科學研究的心愿。在舒適化病房治療期間,由她的家人代替她完成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參與這個偉大而又充滿愛的生命延續研究計劃:低溫保存自己,期盼未來醫學科技出現奇跡。
舒適醫療病房主任類維富此前也簽署過冷凍協議,作為一名熱衷未來科技發展的醫學工作者,他相信人體冷凍對于未來醫學病例資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認為對于那些確確實實放不下逝者的家屬來說,人體冷凍也能夠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撐和希望。

保存冷凍者遺體的液氮罐。
與時間賽跑,降溫操作從臨床死亡后2分鐘內開始
按照人體低溫保存技術的實施流程,在展女士生命終點即將來臨之前,銀豐研究院的臨床響應團隊已在醫院周邊待命了40多個小時。在主治醫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臨床死亡之后的2分鐘內,幾位臨床響應專家迅速向她的體內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等藥物,并通過循環系統快速輸注冰鹽水進行物理降溫,同時實施氣管插管,啟動呼吸機和Lucas2等心肺支持設備,以保障身體供血供氧,維持機體生理功能。
13分鐘后,展女士被專用救護車快速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準備開始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
銀豐研究院人體低溫保存專家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外科醫生、麻醉專家和體外循環灌注師密切配合,運用微創雙通路體外循環灌注技術,在特制低溫手術臺上通過體外循環技術將體溫降至18℃左右,開始進行血液置換和多個梯度的冷凍保護劑灌注。將血液置換成冷凍保護劑,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降溫保存時造成的冷凍損傷。
精準而緩慢的“手術”,冷凍者被保存在-196℃的液氮中
運用生命支持系統聯合體外循環降溫技術和低溫手術臺,完成血液置換和冷凍保護劑灌注后,她的身體被快速轉移到大跨度自動程序降溫設備中,開始繼續深度降溫。這臺大尺度程序降溫設備是由銀豐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臺可連續將整個人體從常溫降到零下190℃左右的自動控制設備,與目前廣泛用于低溫保存細胞和組織等降溫設備一樣,都是使用液氮蒸汽進行快速降溫,并配置了多個溫度傳感器,可實時監測數十個位置的溫度變化。
整個人體程序降溫是一個緩慢而精確控制的過程,既要穩步控制降溫速度,實現盡可能的快速降溫,減少冷凍過程中的冰晶損傷,又要保持身體內外溫度均衡,避免溫差過大造成熱應力損傷。經過數十小時的程序降溫過程,身體內外溫度都穩定在-190℃以下。5月10日傍晚,展女士的身體被順利轉移到一個充滿液氮、可穩定維持在零下196℃的特制液氮容器中。這一刻,她實現了捐獻自己,獻身醫學的夙愿,同時留給她家人的,卻是一個期待未來無限可能的希望。
“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避免最后的離別。”展女士的丈夫說,將來如果有機會,他想把自己和妻子一起冷凍起來。這樣也許在遙遠的將來,等到人體冷凍實現復蘇的那一天,他們夫妻倆能夠重新相見。

用于將人體從常溫降至零下196℃的程序降溫設備。
“起死回生”是未知數,器官保存及復蘇意義重大
自世界第一個人被冷凍至今已有50余年,人體冷凍的概念正在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雖然以實現復蘇為目的的人體冷凍目前還僅僅是低溫生物醫學的科技夢想,但不能不承認,人體組織器官低溫保存一直是低溫生物醫學專家孜孜追求的科學研究,也是當前人類遺傳資源和醫學迫切需要發展的新領域。多年來,銀豐研究院與齊魯醫院密切合作,已成功實現多種人體細胞的低溫保存、復蘇及臨床應用,在瓣膜、皮膚、斷指(趾)、卵巢組織及個別大尺寸器官的低溫保存與復蘇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曾成功完成了3例保存期分別為7天、81天、90天的斷指的低溫保存復蘇,并實現了成功再植。
“冷凍的不僅是身體,記憶也是可以保存的。”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人體低溫保存專家、臨床響應中心主任、山東省“引領齊魯”海外特聘專家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說,記憶的保存被認為是“復蘇”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理論上講,人的永久性記憶是可以被留住的,但具體要看對大腦的保存程度。他認為,正如降溫冷凍是一個精準而緩慢的過程,將來如果要實現“復蘇”的話,如何把握好復溫的精確度和尺度,將是至關重要的問題。Aaron于2016年4月正式加入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他曾在Alcor(全球最大的人體冷凍研究機構之一)工作7年,參與了70多例人體保存手術。
銀豐人體冷凍專家團隊表示,目前的捐獻遺體低溫保存研究,主要是探索減少捐獻組織器官的缺氧缺血性損傷機制,實現人體組織器官低溫保存及復蘇,延長在體和離體捐獻組織器官活性時效。利用現在人類掌握的低溫生物醫學技術保存人體,未來是否能夠實現生命復蘇還是個未知數。盡管希望渺茫,但這項計劃可以激發社會和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對低溫生物醫學的關注和參與,推動低溫醫學的發展,如果實現人體組織器官低溫保存、復蘇和臨床應用,將具有重大的醫學價值和社會意義。(大眾網-山東24小時記者 樊思思)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