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記者 王宗陽
5月11日下午,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在主持召開霧霾治理工作專題會議時,提出一個新觀點——“通過城市風道來吹走霧霾”。
治霾另辟“風”徑,這在濟南還是個新鮮事。風道到底是個啥?濟南有沒有風道?大眾網記者先后查閱了相關材料,采訪了山東省環境影響評價評審專家,了解到,風道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城市中的通風走廊,把郊外的風引進城區,通過空氣對流把霾吹跑。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增加空氣流動性可使城市“降溫”,間接促進減排,進一步緩解霧霾壓城。其實,濟南也有現成的風道。
城市風道原理示意圖
風道是個啥?就是城市通風廊道,把郊外的風引進城區
近年來,濟南市的大氣污染形勢比較嚴峻,頻頻遭遇霧霾天,甚至一度成為污染指數“500”的全國空氣質量最差城市。5月11日下午,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在主持召開霧霾治理工作專題會議時,針對這個“老大難”拋出一個新觀點——“通過城市風道來吹走霧霾”。他建議說,要加強城市風道研究,把城市風道找準,禁止在城市風道上建設高層建筑,為城市留好通暢的風廊風道。
何謂“城市風道”?大眾網從濟南市規劃部門了解到,城市風道也叫城市通風廊道。原理是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把空氣的霾等污染物“吹”走。增加城市的空氣流動性,對城市的霧霾會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對于城市風道這個概念,目前在濟南還是新鮮事。5月17日下午,大眾網記者專門采訪了濟南市規劃局黨委常委、總規劃師牛長春。他介紹說,濟南市規劃局之前做過有關城市風道方面的研究,這屬于“城市色彩”規劃范疇。由于它需從整個城市片區、分區、重點地段、地塊等多個層面整體考慮,同時涉及市政、環保等多個部門的工作,并未列入濟南市2015年的整體規劃,打算在未來合適的時機,列入規劃議程。

城市風道主要包括綠地風道、道路風道、河流風道以及其他混合型風道。圖為濟南典型河流風道小清河。(記者 王宗陽 攝)
濟南有沒有?有四種天然風道,綠地風道效果最好
大眾網記者綜合過去有關城市風道的報道發現,目前城市風道主要有四種,這四種風道濟南都具備,分別為綠地風道、道路風道、河流風道和混合型風道。混合型風道比如山地風、局地風等。城市風道就是利用“穿堂風”原理:當風從城市外圍的自然郊野吹來,城市的密集建筑形成阻擋并摩擦使得風速下降,風向會由地面向高處爬升,導致城市迎風面和背風面的風壓和風速發生較大變化,城市內部就形成了一些靜風區。
根據這些定義,濟南的天然風道都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千佛山、植物園——綠地風道
這兩處植被茂盛的綠地周圍,沒有太多環形高層建筑,會讓市郊溫度相對較低的空氣更容易導入城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綠地風道。城市內的原空氣與新鮮空氣混合之后,在風壓的作用下再導出市區,從而形成城市大氣循環的良性運轉。由于吹來的是低溫空氣,在帶走霧霾的同時,還能有效緩解城市內部的熱島效應,達到降溫效果。這能減少空調的使用,促進減排并進一步緩解霧霾壓城。

旅游路沿途既有綠地風道的功能,也兼具道路風道與山地風道的功能,空氣質量明顯優于北面的經十路。(記者 王宗陽 攝)
旅游路——道路風道、山地風道
這條路沿途既有綠地風道的功能,也兼具道路風道與山地風道的功能。作為道路風道,它沿途高層建筑不多,東西“穿堂風”效果明顯。這一點許多在周邊買房的市民感覺很明顯,這里的空氣明顯要比北部高樓集中的地方好。旅游路以南多山,地勢比較高,從山上下來的風往北面吹,很少能遇到高層建筑阻擋,南北空氣交流很快,山地風道的除霾效果也很明顯。
護城河、小清河——河流風道
這些河流能起到通風的作用,但部分河段由于受到附近高層建筑的影響,“吹霾”效果打了折扣。
如今,高樓林立成為城市發展“甜蜜的煩惱”。不少專家建議,城市要多建“綠色風道”。相比規劃其他風道,“種花種樹”難度還小些。通過在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鐵路、河流、湖泊等周邊規劃一定寬度的帶狀綠地,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建設環城林帶。兩者雙重復合,產生疊加效益,其整體的生態效益比起單純的一項要強。

禁止在城市風道上建設高層建筑,為城市留好通暢的風廊風道,才能實現“借風”吹霾。(記者 王宗陽 攝)
風道咋建設?實現“借風除霾”,高樓不能建成“環形”
今年5月11日,大眾網記者跟隨2015年泉城環保世紀行采訪團采訪,多地探訪找尋導致霧霾天的各種原因。在采訪中曾有一位街頭市民這樣戲言,面對霧霾天他恨不得拿個“特大號吹風機”把空氣中的霧霾全部吹走。如今規劃建城市風道,正是希望借城外風吹走城內霧霾。這樣做是否可行?
5月17日,大眾網記者專訪了山東省環境影響評價評審專家、山東建筑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張桂芹。她之前曾專門做過監測,濟南市的霧霾天受燃煤、工業生產與汽車尾氣影響較大。以她之前在泉城廣場與南部山區跑馬嶺監測的數據為例,濟南灰霾天氣大氣污染的空間特征呈現出“南部山區好于城區、城區好于城鄉接合部”的現象。她說,從理論上講城市風道就是貫穿城市的一條條通風走廊,通過空氣流通把城市中的臟空氣帶出去,以此改善大氣環境是可行的。
然而大眾網記者注意到,現實中濟南市的許多城市風道,都被不同程度地“割裂”。城市的快速發展,一大明顯特征就是高樓呈環狀“爆發式”發展,擋住了許多城市風道。同樣以泉城廣場一帶為例,附近有護城河、趵突泉、大明湖等景區,河水、泉水與花草樹木交相輝映,原本對于保持空氣質量是有益的,但是泉城廣場周邊是濟南的繁華鬧市區,周圍高樓林立,導致環形阻風。外面的風吹不進來,不僅容易導致霧霾長時間停留,在夏天也會加重熱島效應。
目前,濟南市亟需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建設氣候規劃,實現“借風治霾”,高樓不能環形發展,是要注意的關鍵問題。
中國城市風道起步了嗎?多地在嘗試,上海規劃250米“道路風道”
打城市風道主意的可不光是濟南,全國已有不少城市的好做法進入了公眾視野。在去年8月份,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發布的《構建“新風大系統”規劃理念,打造北京新風資源生態示范區》研究報告提出,在北京市昌平區南口打造“風道示范區”,使得從西北地區過來的氣流在這里得到凈化、降塵、加濕,以改善城區空氣質量。
據媒體報道,武漢市去年已建成6條“綠色風道”,最窄二三公里,最寬十幾公里,它使武漢市夏季最高溫度平均下降了1℃-2℃。這讓在夏天同樣處在“火爐”中的濟南人羨慕不已。此外,為了確保不被高層建筑影響通風效果,上海浦東新區還專門規劃了一條250米寬的道路風道,可以讓風完全通透地穿過城區。
不得不承認,在霧霾治理的重壓之下,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開始青睞利用城市風道治霾的方式。近年來,上海、武漢、杭州、廣州、南京、貴陽、鄭州、西安、合肥、北京等城市紛紛提出規劃城市風道治理霧霾的方案。比如杭州計劃從錢塘江引風,結合總體規劃中的河流、道路、綠地形成的6條生態帶,建設城市風道。鄭州市通過做環城生態水系建設、兩環十七放射綠廊等,開辟風道。南京劃定城市“清潔空氣廊道”,要在2017年年底前徹底讓廊道內排放廢氣的企業全部退出……
如今,國內諸多城市紛紛謀劃建設城市風道。“提升空氣質量、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是他們規劃城市風道的主要原因。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