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新聞客戶端
過去,北方消費者要等到秋末才能品嘗到本地石榴,中秋前的鮮果市場幾乎被南方石榴獨占。如今,這一格局正被棗莊的種質創新逐漸打破,北方人也能在早秋時節吃上家門口的甜石榴。
在中華石榴文化博覽園的國家級石榴種質資源庫中,523份國內外石榴種質靜靜“安家”,這份數量居全國首位、世界第四的種質儲備,成為破解產業痛點的核心底氣。
“以前北方石榴不僅熟得晚,趕不上中秋銷售旺季,裂果問題還特別嚴重,果農一年忙活下來常面臨虧本風險?!睏椙f市現代農業石榴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安廣池提及的困境,曾是長期制約北方石榴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對此,團隊引進馴化的南方早熟品種“六月紅”,恰好給出了答案——在棗莊的土壤里,雖然它的成熟期從南方的6月底推遲至8月底,但填補了中秋節前北方石榴市場的空白,略帶酸頭的口感更契合北方消費者偏好,每斤售價可達20元?!澳戏剿?,軟籽石榴吃起來偏水,在北方種植后風味更濃郁?!卑矎V池說起來滿是驕傲。
棗莊市現代農業石榴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首席專家 安廣池
值得期待的是,抗寒品種的選育已取得階段性突破,未來棗莊石榴種植區有望向北推進300公里,讓“早秋甜石榴”惠及更多地區。
種質資源的優質供給,為棗莊石榴產業鋪就了三產融合的發展快車道。在薛城區“冠世園?榴光溢彩”鄉村振興示范片區,2.2萬畝連片石榴園正以多元業態,重塑北方石榴產業的傳統格局。
這片總面積23平方公里、覆蓋7個行政村的示范區,之所以能成為省級銜接推進區的標桿,核心就在于打破了單一種植的局限,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聯動。沙溝鎮黨委書記許向君坦言,面對土地資源有限的現實,一產種植業的增收空間已接近飽和,因此片區將增長點重點聚焦于二產加工與三產文旅?!耙云瑓^內的晟達菲爾企業為例,目前正在推進技術改造,一旦獲得乳制品生產許可證,明年工業產值有望突破1.2億元?!痹S向君介紹,而在三產領域,以張莊村為核心的國家3A級石榴風景區年接待游客超70萬人次,研學體驗、城郊休閑游以及與周邊片區的聯動發展,正不斷拓展著石榴產業的增收邊界。
產業融合的深度推進,也讓石榴從田間走向庭院,催生出惠及民生的富民新業態。嶧城區榴園鎮的盆栽產業,就將數百年傳承的盆景技藝轉化為村民家門口的“致富經”,尤其讓老年人實現了“一樹多收”的增收愿景。
“老人在家不用出遠門,只需負責給盆栽澆澆水、剪剪枝,一年就能多掙三五千塊錢?!绷駡@鎮石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趙作為介紹,當地整合經營散戶,建成規模化石榴盆景園,配備高標準溫室大棚與水肥一體化設施,培育的盆景從百元級小微款到高檔藏品一應俱全。通過電商直播的推廣,這些石榴盆栽銷往全國,年銷量達30萬盆,年產值超6.5億元。這種“輕投入、易操作”的發展模式,精準匹配了農村老年人的就業需求,讓“指尖技藝”真正變成了穩定增收的“養老錢”。
從“南果北引”的種質突破,到三產融合的產業升級,再到盆栽富民的民生溫度,棗莊的一顆小石榴,正書寫著北方特色產業與片區化鄉村振興的共贏篇章。
記者手記
在棗莊采訪石榴產業,兩顆“特殊”的石榴令我印象深刻——一顆是安廣池教授口中的“六月紅”,另一顆是榴園鎮老人庭院里的盆栽石榴。前者藏著科技突破的力量,后者滿含民生關懷的溫情。
談及“六月紅”,安廣池滿是自豪。從收集523份種質資源,到馴化南方早熟品種、研發抗寒新品,團隊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守,打破“北方石榴晚熟”的固有認知。他們的科研始終貼著需求走:果農怕裂果,便培育裂果率低的“秋艷”;市場缺早果,就攻關“六月紅”??萍疾皇鞘唛w的論文,是讓果農掙錢的實招,一畝地種三百多棵、每棵小樹苗第一年就有十多個果子的產量,正是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寫照。
若說科研是產業“向上之力”,盆栽產業便是民生“向下之暖”。榴園鎮盆景園內,百元小微盆景到萬元造型藏品整齊排列,通過電商銷往全國。棗莊的成功,既在于“南果北引”的科技突破,更在于“一樹多收”的富民路徑。
離開棗莊時氣溫已跌破零度,車窗外石榴園仍有零星果實掛枝,蓄力待春。棗莊石榴產業的實踐告訴我們,鄉村振興絕非單一維度的發展,當科技突破轉化為增收實效,特色產業適配多元需求,振興之路自會越走越寬。
(大眾新聞記者 趙雅南 楊成)
責編:
審核:劉美顯
責編: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