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評論員 張靜寧
如果想了解齊魯大地古老的風物,不妨從一筐農產品開始。從育種到種植,從釀造到加工,山東的農產品帶著傳承而來的工藝與智慧,將老而彌新的山東風味彰顯出來。
1月2日,臨沂炒雞、膠東大白菜、黃河酥梨、平陰玫瑰鮮花餅......山東農產品一路北上。由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山東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辦,京東集團、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承辦的“好品山東”農產品走進京東暨京東年貨優選活動在北京京東集團總部舉辦,來自山東的120余家農產品品牌企業的200余種品牌農產品集中亮相京東集團。
古老的農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山東農產品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在鄉村和世界、農產品和每一張餐桌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一
山東的農產品,源自大自然的饋贈。
平原廣布的地形,讓山東擁有了大量耕地,具備了成為農業大省的潛質。雨熱同期、四季分明的溫帶季風氣候進一步豐富了山東農業發展的可能性。“噸半糧”“宇宙壽光”“海上糧倉”“菜籃子”,這些“稱號”的背后,流露出山東農產品不可替代的價值和魅力。
也正是在這樣特定的自然條件里,山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農產品品牌。
比如青島膠河源農產有限公司的膠東大白菜,承載著很多山東人的童年記憶,也是很多外地游子化不開的鄉愁。幫嫩薄、汁乳白、味鮮美、營養好的大白菜,是山東人冬季的“季節限定”美食,也是山東春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土特產”。青島膠州的沙質土壤加上膠河的甜水,大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為底肥,采用人工除草并逐顆檢測,這是專屬于山東的地方風味。
山東的農產品不僅蘊含著代代傳承的農業智慧和地域風韻,還帶著“山東好品”厚實的質感,充分凸顯出了各地農產品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好品山東”的品牌集合優勢,為山東的農產品不斷賦能,這是山東農產品走得好走得遠的巨大推動力。
二
在信息、交通不發達,人員流動較少的年代里,農產品就像一個個“土特產”。“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農產品雖然在當地久負盛名,但往往“深藏閨中”,不被外人所熟知,而電商的出現,為農產品提供了一個新的“出路”。
這條“出走”之路,如何“走”,山東給出了答案。
要讓傳統的農產品煥發新活力,不僅要有好產品,還要有好“門路”。此次,“好品山東”農產品走進京東的活動,山東探索“政府+平臺”的流量支持模式,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的農產品,一頭連著千萬百姓的年夜飯餐桌。讓更多好產品有機會走出山東,用平臺的“流量”助力產品,提升“銷量”,這為山東的農產品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其實,電商平臺早就是山東農產品的“老朋友”了,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已達15家,占全國近1/10,35縣(市)獲批國家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占全省涉農縣(市)近50%。全省淘寶村、鎮分別為866個、199個,覆蓋16市的80個縣(市、區),各地市都在積極探索具有本地域特色的電商發展模式。小小的農產品,帶著大大的夢想,搭著“電商”這輛“快車”,在山東,不斷演化出新的農業故事。
三
產業結構的變革,不斷影響山東農業產業的發展。千百年來,齊魯大地上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正改變著原來的模樣。
沂山南麓、沭河源頭,肥沃的沙土地最適合韭菜生長。40多年前,沂水縣沙溝鎮于家雙溝村就開始規模化種植韭菜,此后逐漸擴散到周圍村莊。該鎮還成立了全省首家韭菜產業技術研究所,天沐合作社依托該研究所,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實施產學研合作,引進新的種植模式,培育改良新的品種。他們還給韭菜配上了“身份證”,用手機掃描,就能追蹤查詢韭菜種植的全過程。
借助新技術、新方式發展農產品,這是山東農耕文化的傳承、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和鄉村產業不斷升級的身影。數字農業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讓山東這片古老的農業土地,有了新的希望。
搭著京東年貨優選活動的快車,山東的農產品,開始了2025年的第一場“旅行”。它們將各具特色的山東風味遠播千里,它們在新的一年,滿心期待著和每一個餐桌的相遇。
責編:牛樂耕
審核:單蘊菁
責編:單蘊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