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海報時評丨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的“必修課”
2021
熊苗
海報評論員 熊苗
精彩紛呈的新時代篇章,需要好聲音傳遞。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不乏入耳入心的中國故事。例如在3月5日的首場代表通道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人員郭艷玲講述的“泥腿子”和“土豆種子論粒賣”的故事,青海省門源縣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慶菊講述的幫助貧困孩子完成學業的故事,全國人大代表拉齊尼·巴依卡舍己救人、英勇犧牲的故事……個體是時代的縮影,在個體的奮斗和命運里,有時代洪流的印記。講好了個體的故事,就講好了時代的故事。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習近平總書記對開好思政課的要求,也是重申對各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要求。只有鮮活生動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和“干好”早已融為一體。在互聯網時代,不論是政策的制定、發布和解讀,還是對熱點輿情的關注、引導和應對,都離不開一個“講”字。只有對政策摸清吃透,對要“講”的領域完全精通,“干得好”,才能真正“講得好”;“講得好”,能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更好地傳遞出去,通過和輿論和公眾有效溝通,為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進而助推“干得更好”。
“講得好”的能力,其實就是一種媒介素養,就是和媒體和公眾的溝通能力。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的提案是《全面注重并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他以自己過去一年與黨政干部連線的媒體經驗為藍本,提出媒介素養已經不僅僅是政府新聞發言人該擁有的素養,而是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基層領導干部都要具備并提高的素養。在互聯網輿論環境下,不僅要會“干”,還要會“講”,“講”本身就是“干”的一部分,這樣的理念將會被越來越多的領導干部接受。
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個體微觀敘事,離不開熱誠、真誠、坦誠溝通。“十四五”全面開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需要更多敢講、善講中國故事的人,為地方和國家發展助力,為奮斗和夢想增光添彩。
責任編輯:張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