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劉春暖
編者按: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文脈頌中華,大眾網·海報新聞今起推出“齊魯青未了”系列報道,集中展現山東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資源開發、長效保護等內容,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林鵬 蔣松群 見習記者 闞秋晨 寇曉晨 臨沂報道
既拍又捏,涂抹上色,端起來輕輕一吹,“咕咕”聲不絕于耳……當一把普通的泥土遇到泥塑藝人,便成為有靈魂的物件,深受大家喜愛。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小郭泥塑。5月9日,記者走進蘭陵縣。當75歲的劉福祥老人,用靈巧的雙手,在短短幾分鐘內制出泥塑作品時,現場之人無不嘖嘖稱奇。
小郭泥塑發軔于蘭陵縣向城鎮小郭村。這個始于清朝的省級非遺手藝,迄今已有160余年歷史。得天獨厚的僵瓣土,制成泥巴不易碎,為小郭村人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付諸實踐,提供了最天然的條件。

75歲的劉福祥正是這種泥土的受益人之一。早在孩提時代,受家中熏陶,劉福祥就與泥塑結緣。這一拿起,便再也沒放下。白駒過隙,已經過去近七十年。從事這門手藝至今,劉福祥已經記不得究竟做過多少泥塑。但是,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泥塑,既有他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也有對藝術之美的追求。
“在以前,窮苦人家才當玩泥藝人。”劉福祥感慨地說,為了養家糊口,農忙時節,家中男女老幼忙里偷閑,取來泥土,多次踩砸后制作成形,晾干后放置好。冬閑時節,藝人們就將模型涂色售賣。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泥塑技藝很快傳至周邊,作品被販賣到各地。在制作泥塑過程中,藝人們還根據消費者喜好,對造型、色澤以及技藝不斷進行改良,使泥塑作品內涵更加豐富。
劉福祥是小郭泥塑第五代傳承人。多年的經驗攢積,讓他對制作泥塑技藝早已爛熟于心,講起來亦頭頭是道。“選泥土很重要。單純使用砂土或者膠泥都不行,需要兩者相結合。”劉福祥說,否則制出的泥塑容易有裂痕。
“三分塑七分彩”的說法在泥塑界備受尊崇。劉福祥說,小郭泥塑制作工序多達幾十道,制模和彩繪至為關鍵:造型完整統一,概括夸張,簡潔而不粗俗;然后在泥模上涂白底色,再根據需要涂以各類品色顏料,用墨來“提神”。此外,泥塑作品中大都有哨子,輕輕一吹,就會發出聲響,很受兒童喜愛。技藝高超的甚至還能吹出音階,非常有趣。可以說,小郭泥塑實現了“塑”、“彩”、“聲”的巧妙結合。

在劉福祥家中,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見到了各式各樣的泥塑作品。其中,既有戲曲故事,如三國演義、楊家將中的代表人物;也有神話故事中的經典形象,像觀音菩薩;還有以十二生肖為代表,如老虎、猴子、雞、狗、牛……一件件題材造型概括夸張的作品,讓人愛不釋手。“一年四季做,已經記不得做過多少作品了。既有廠家訂貨,也有景區訂貨,反正閑不住。”劉福祥說,近幾年,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小郭泥塑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小郭泥塑的與時俱進之路從未停止。“今年抗擊疫情期間,涌現出大量感人故事,我們也制作了一些相關題材的作品。”劉福祥說著,拿起一個戴口罩的泥塑,這是用泥塑藝術謳歌偉大的“逆行者”。
如今,緊跟互聯網時代的東風,小郭泥塑也已“觸網”,走上電商之路。劉福祥家人介紹,家中制作的泥塑作品,在網上銷售已經三四年。形態各異的泥塑作品頗為網友垂青。自從解決了運輸過程中的損壞問題,小郭泥塑“觸網”更加游刃有余。目前,網上銷售數量已達總產量的30%-40%,泥塑作品銷至北京、合肥等全國多地。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就《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實施意見》答記者問。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會同有關方面深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我國社會物流成本水平保持穩步下降,有效激發了微觀主體活力,為促進實體[詳細]
中新網天津6月3日電記者3日從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該局日前下發文件,決定在全市范圍內全面實施耕地保護“田長制”管理,到2020年12月底前,天津市10個有農業的區要全面落實“田長制”,建立每塊耕地有田長的管理模式,實現耕地和[詳細]
武漢大學公布畢業生返校安排需檢測核酸和抗體。6月8日至6月11日為第一批次本科、碩士畢業生返校;6月14日至6月17日為第二批次本科、碩士畢業生及博士畢業生返校。學生需在獲批時間段內完成返校和離校,不返校的學生可委托他人代為辦理離校手續[詳細]
中新網貴陽6月3日電記者3日從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貴州3日公布了《2019貴州省生態環境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貴州9個中心城市共2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公報》顯示,2019年貴州主要河流監測斷面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