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辛振東 濟南報道
6月27日,山東召開全省科技大會,對290個項目(人選)授予202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7月3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省”系列記者見面會,邀請到其中4位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以“厚植創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為主題與記者見面交流。
敢想+敢干+實干,打通工業互聯網5G通信領域“最后一公里”
“我們研發的面向工業物聯網的5G關鍵技術,其核心價值在于借助無線通信鏈路打通傳統產業數智化升級的‘最后一公里’。”山東大學智能通信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海霞表示,山東要實現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躍升,其關鍵在于借助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破解數智化轉型的關鍵瓶頸。
然而,在工業環境下,通信信號受傳播環境復雜、大規模設備突發并發傳輸導致通信信道擁塞兩大因素的影響,往往存在信號差、傳輸可靠性下降的問題。張海霞帶領團隊持續攻堅工業場景下電磁傳播底層模型、分析傳統方法短板、重構算法內核,最終在保證復雜電磁環境下對信道精準估計的同時,將信道估計開銷降低了近一半,大幅提升了傳輸效率。
同時,張海霞及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精準過濾+預測調度”的方案,研發工業需求導向的數據壓縮聚合技術,并針對工業序貫過程的時空強耦合特性,提出了基于空時雙域業務需求預測模型,從而解決了工業場景下的5G通信服務質量需求不能滿足的問題。
“‘敢想’是起點,‘敢闖’是路徑,‘實干’是抵達的唯一方式。”憑借近20年在無線通信與網絡關鍵技術研發科研一線學習工作的經驗,張海霞帶領團隊通過構建低時延、高可靠、大連接的工業物聯網,實現工廠內部全要素、全流程的數字化互聯互通,確保5G網絡能夠真正可靠地承載工業控制、實時數據傳感等核心應用。
勇氣+韌勁,用藍色能源點亮綠色海島
長期以來,如何為遠離大陸的海島穩定供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這些島嶼往往負荷有限、面積狹小,鋪設海底電纜不僅距離遙遠,技術和經濟成本都極其高昂。我國擁有近11000個海島,解決其能源供給是重大戰略需求。
為此,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史宏達及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補、獨立供電”的理念。2012年,史宏達將目光投向了青島的齋堂島——這里蘊藏著豐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資源,并在此啟動了我國北方首個海洋能示范基地的建設。
2014年1月15日,齋堂島海域寒風凜冽,風急浪高。就在這樣惡劣的海況下,史宏達和團隊堅守在海上,成功將自主研發的“10kW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投放到位。這套裝置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設備“小浪不發電、大浪易損壞”的瓶頸問題,標志著我國在波浪能高效捕獲技術上邁出了關鍵一步,為后續規模化、低成本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此為基礎,史宏達他們建成了我國首座裝機容量600kW的海洋能多能互補獨立電站,不僅解決了島上300多戶居民的部分生活用電,還為當地海水養殖提供了綠色動力,成功實現了海洋能海島供電的工程示范,讓藍色能源點亮了綠色海島。
“回望攻關路,最深切的體會是,在‘無人區’拓荒,既要有顛覆性創新的勇氣,更要有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非凡韌勁。”憑借“高效、高可靠波浪能發電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項目,史宏達及其團隊榮獲2024年度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堅守“地頭”29年,只為一個“好甘薯”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以占世界40%的種植面積產出世界70%的甘薯,其高產穩產的特性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甘薯這么好,但是如何讓大眾對甘薯更加厚愛?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甘薯品種就成為我們團隊的主要攻關方向。”煙臺市農科院副院長辛國勝堅守在科研一線29年,主要從事甘薯遺傳育種、甘薯脫毒及栽培技術研究工作。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資源引進創新、育種方法改進、品質評價等工作,耗費了我們無數個日日夜夜。”辛國勝告訴記者,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獲得了煙薯25的株系后,經過反復地鑒定、評價工作,2012年通過山東省審定和國家鑒定,并正式命名為煙薯25,其香甜可口的優勢,很快掀起來一股食用甘薯熱潮,引領了甘薯產業的發展,被大眾稱為“烤薯界的愛馬仕”。“2015年煙薯25在全國開始大面積推廣,2019年以來,一直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甘薯品種,增加社會經濟效益500億元以上。”辛國勝說。
“科研無止境,實踐出真知。我們研發的技術好不好,關鍵是看這項技術能不能帶來切實的效果,能不能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秉承這個原則,辛國勝及其團隊研發出“甘薯人工昆蟲互補二次授粉法”、“一刀切的甘薯莖尖剝離技術”、黑色地膜覆蓋栽培甘薯等技術,為甘薯產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追求“可能性”,死磕“可行性”,突破激光雷達技術壁壘
“我們團隊開展了高光譜分辨率激光雷達‘遙感原理-關鍵技術-反演算法-工程裝備-產業應用’全鏈條研究,通過多年技術攻關,自主研發激光雷達核心器件,打破了國外長期的技術壟斷,實現國產化替代。”作為從高校實驗室走向產業一線的科技工作者,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琪超和他的團隊清晰地感受到,科技創新不是孤島,而是政產學研用共繪的拼圖。
激光雷達原理雖早在上世紀就得到了突破,但真正實現市場化卻是一場數十年的長征。王琪超表示,他所在的團隊通過技術積累、產品研發及場景應用,逐步形成了激光雷達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但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起步的資金短缺、產品研制及中試的場地需求、市場拓展的性能背書都成為發展面臨的難題。
“政府部門通過撥改投資金和創業園區孵化實現了對團隊的發展支持,并幫助團隊科研成果在本地的氣象、環境、風電、航空等不同場景開展應用示范,快速提升了團隊的影響力。”科研創新追求“可能性”,產業落地也需要死磕“可行性”。王琪超在記者見面會現場表示,原理突破只是起點,團隊通過科研技術的工程化、成本控制的市場化、應用場景的規模化,才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落地,嚴謹求實、敢為人先、潛心奉獻、團結協作也成為了團隊最堅守的科學家精神。
土地不負耕耘,時代不負創新。四位科技工作者“從0到1”的奮斗故事,為我們勾勒出山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群像——在通信網絡的“數字高峰”,在藍色海洋的“能源高峰”,在農業育種的“民生高峰”,在高端裝備的“制造高峰”上,他們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十年磨一劍”的韌性,為山東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責編:高雪婷
審核:馬震
責編:馬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