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仇晶 濟南報道
山東作為民營經濟大省,近年來通過持續提升創新能力與市場競爭力,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省民營市場主體突破1400萬戶,占市場主體總量98.9%;民營經濟增加值達5.1萬億元,以51.7%的GDP占比撐起了山東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
4月11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堅定發展信心 勇擔時代重任”民營企業家系列記者見面會的首場活動,圍繞“積極創新創業 實現高質量發展”主題,邀請民營企業家代表講述他們以創新突破開辟發展新路的生動實踐和奮斗故事。
這些民營企業家代表分別來自新材料、醫療健康、人工智能、鍛造行業。盡管深耕領域不同,企業規模不同,行業突圍“打法”不同,但與記者的問答之間,四位企業家卻展現出相同的“企業家精神”——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的開拓精神,以實業報國服務大局的使命擔當。
在現場,記者深刻感受到,民營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先鋒隊、推動產業改革的主力軍,它們通過差異化發展路徑,共同構建起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元生態,挑起山東經濟的“大梁”。
泰安漢威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孫桂彬
定力——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面對記者關于外貿環境對產業轉型挑戰的提問,泰安漢威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孫桂彬以北宋詩人蘇軾的詩句作答,道出了民營企業的破局智慧:“我們信心不變,積極應對,擁抱變化。”
在美方發起貿易戰的驚濤駭浪中,這位山東民營企業家何來如此定力?
這源于十五年如一日的主業深耕。
從南京轉戰泰安創業至今,漢威集團從一家年輕的精細化工企業發展成為行業領先企業,多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在細分市場,企業8項產品的市場份額達到了國內第一、全球前三,累計服務全球5000多家客戶,形成了技術和市場雙領先優勢。
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這一點上,孫桂彬深有體會。用于涂料油漆、高端潤滑油的異辛酸產品,曾經在我國主要依賴進口。漢威集團在工藝研發上另辟蹊徑,創新了品質更好、更有競爭力的工藝路線,不僅獲得了國家單項冠軍產品,滿足國內需求,更反向出口國際市場。
憑借這股“不向困難妥協”的勁頭,漢威集團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提升產品在全球的綜合競爭力。孫桂彬說:“我們的氯化膽堿、碘系列產品,從后來者成為領先者,靠的就是做強主業的信心、決心和行動。”
如今,面對全球貿易格局重構,漢威集團以“雙循環”破題:對內強化自主創新根基,對外推進市場多元化布局,分散風險。
“無論世界怎么變,開放與合作始終是主流。”孫桂彬對未來充滿信心,“民營企業要把握好政策窗口期,不斷提升全球競爭力,在政府搭建的‘防護網’與‘快車道’中實現安全突圍。”
唐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峰
格局——
“把胸懷報國志放在首位,將企業發展與國家重大戰略結合。”
這句話是唐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峰說的。
在與媒體記者的交流中,他始終圍繞“銀發經濟”來談企業所能發揮的作用以及目標和價值取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作出部署,我們把發展銀發經濟作為企業加強自主創新的重大機遇。”張新峰認為,民營企業家要自覺服務國家發展。
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已超2.8億,但銀發用品市場存在結構性失衡:海外產品超4萬種,國內僅4000余種,且進口產品價格門檻讓許多老年人望而卻步。
張新峰介紹:“為了億萬老人的福祉,我們決心發揮自身的產業優勢,做老百姓‘看得到、買得起、用得好’的銀發用品。”
為了這一目標,唐派集團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擴大康復輔具及銀發用品的種類,增加老年消費供給,目前旗下醫侖特品牌已經整合國內外銀發用品2000多種,涵蓋生活輔助、養老照護、康復設備等全場景銀發用品,其中18類產品入選國家《老年用品產品推廣目錄》,居全國第一位。
更具突破性的是,唐派集團在國內率先構建“銀發經濟中心+養老適老展示中心+養老助老生活服務站”三位一體的銀發消費新場景。同時,為了讓老人不出社區就能享受銀發用品,還用數字化手段打造“一站式銀發用品和適老化服務供需平臺”,在全國建設100多個社區嵌入式養老助老生活服務站,同時持續為低收入和困難老人提供免費輔具。
在不斷努力下,唐派集團助力普惠養老照進現實,體現了民營企業的責任擔當,更成為民營企業將發展齒輪嵌入國家戰略主軸的一項成功實踐,放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價值。
極視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陳碩
前沿——
“以中國式創新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新范式。”
這句豪邁的話,出自記者見面會上最年輕的民營企業家之口——極視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陳碩。
這位“90后”總裁,已經在人工智能行業工作10余年,不僅帶領團隊逐步成長為“獨角獸”,其個人還獲得了福布斯(亞洲)30位30歲以下的創業者等榮譽。
陳碩的創業經歷頗具智能時代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代表性。學生時代,三個青年憑借對世界前沿技術發展態勢的感知和洞察,預感到人工智能將會應用于千行百業,于是開創了“算法商城”模式,通過開放的工具和平臺將全球開發者匯集起來,開發出成千上萬種算法和場景,有效降低了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門檻。
除了敏銳抓住了產業初創期的機遇,陳碩和團隊還抓住了產業深入應用的服務機遇。“人工智能需要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方能釋放最大價值。”于是,他們把目光聚焦到了山東。
這里擁有齊全的產業門類與應用場景,還有著良好的營商環境。在2021年深化山東與港澳臺合作推進會上,極視角總部作為省重點項目落地青島。自此,企業邁上高速發展快車道,人工智能算法和平臺工具服務政企客戶超過3000家,并持續助力省內龍頭企業參與“人工智能+”行動,協同打造數字車間、數字工廠、數字產業鏈。
“人工智能進入2.0時代,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正深入改變產業發展范式。”當前,陳碩再次瞄準產業變革的突破機遇,全力攻關以多模態大模型為基礎的完整工具鏈體系,在填補省內相關領域產品空白的同時,加速融通AI產業鏈上下游,助力構建AI產業的“創新飛輪”。
年輕的極視角用其前沿視野,堅信中國企業的場景優勢遇上原創技術突破,必將催生AI發展的新范式,從膠州灣畔出發,書寫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新版圖。
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玉和
科技——
“要想向上突破,就要向下發力。”
2022年,一個直徑15.673米的大鐵環,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這個大鐵環學名核電支撐環,自重155噸,一體成型,沒有一道焊縫。這是山東的民營企業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為我國四代核電制造的巨型鍛件,代表了核電鍛件的最高技術水準,是實至名歸的“大國重器”。
其實,出自伊萊特的“大國重器”還有很多。例如,高溫氣冷堆用整體鍛造筒節、國產首臺3500千焦打樁錘用替打環、直徑13.8米級整體軸承用鍛環、210噸級回轉窯輪帶等高精尖產品。其產品服務于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4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的認證供應商。
一家民營企業如何摘得鍛造工藝塔尖的桂冠?
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玉和表示,關鍵在于科技創新,“鍛造是各類高端裝備核心部件的基礎成型工藝,面對像核電、海洋工程、航空航天這些高端市場,要想向上突破,就要向下發力,俯下身去研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這些基礎科學。”
為此,伊萊特在2015年、2024年,分別與中國科學院李依依院士、李殿中院士簽署合作協議,構筑雙院士科創引擎。同時,投資11億元建設超大裝備核心部件事業部,向世界最大自由鍛壓機與軋環機發起攻堅。
“今天,我們國家已經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企業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老想摸著石頭過河,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大的格局。”高玉和表示,企業要想在主業上有突破,就必須敢于去行業最前沿的地方探索,鍛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工業豐碑。
支撐——
“山東已經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沃土!”
“創業這些年來,感受到山東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非常明顯,對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唐派集團董事長張新峰以行動投票——在濟南建立了運營總部,投資建設了三個生產基地,將企業創新發展融入山東現代化強省建設進程之中。
漢威集團CEO孫桂彬,這位外省企業家扎根齊魯15年,他用三個“心”字形容自己在山東創業的感受,“我深刻感受了山東優渥的綜合條件和越來越好的營商環境,切身感受到了省委多次要求的讓民營企業更有信心、更加順心、更感舒心。”
山東作為裝備制造業大省,強大的產業聚集效應,助力伊萊特這樣的裝備制造企業蓬勃發展。伊萊特總裁高玉和感慨:“各級政府特別關注我們風電產業鏈的營商環境提升,多次召開專項會議,聽取我們產業鏈企業的訴求和建議,結合山東海洋大省的資源特點,因地制宜地出臺了一系列好政策、好措施,不斷推動山東風電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在青島的科創海岸線上,極視角總裁陳碩搭建起港澳創業青年北上的“首站樞紐”,“作為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的代表,我們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向更多港澳青年推介山東的就業創業政策,幫助他們融入山東,讓山東能夠成為更多港澳青年來到內地發展的第一站,帶動更多的港澳青年擁抱內地、共贏未來。”
如今,山東持續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更優環境、更好條件,“筑巢引鳳”構建吸引民營企業的強大磁場,助力更多民營企業在時代浪潮中以硬實力把握主動權,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能,書寫出創新驅動企業發展、創業實現報國擔當的驕人答卷。
責編:石慧
審核:張達偉
責編:張達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