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孫杰 濟南報道
11月7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做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踐行者”主題記者見面會,邀請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模范個人的4位代表,為大家講述新時代山東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生動故事。
今年9月,威海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也是山東省7個獲得表彰的集體之一。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威海現有50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常住人口3萬多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呈現出多民族散居、少數民族人口持續流入的特點。威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公緒亮說,近年來,針對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的趨勢,威海市以社區、學校、企業為重點,加快建設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環境,在多民族聚居的社區設置了297個“紅石榴”驛站和窗口,為各族群眾提供精準化、便捷化辦事服務,還依托社區,打造了“鄰里議事廳”“和美大課堂”等平臺,舉辦各類文體活動3000多場次,形成了社區共治齊參與,文化融合心相通的良好局面。
同時,威海還著力構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體系,從中小學入手,開發特色課程,營造鑄牢環境,打造了“榴鑄童心”青少年筑基工作品牌;推動鑄牢教育向社會延伸,加強家校社協同,為邊遠地區學生結對了“文登媽媽”,打造了一系列鑄牢教育基地、主題公園等載體平臺,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落地生根。
同樣,山東對口支援協作“光明行”醫療隊也是山東省七個獲得表彰的集體之一。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光明行”系列健康惠民活動,是由山東省衛生健康委統籌協調,省內眼科專家護理團隊具體實施的一項防盲惠民活動。山東省衛生健康委醫政處處長、山東對口支援協作“光明行”醫療隊負責人譚成森說,山東省衛生健康委自2014年以來,組織“光明行”醫療隊赴對口支援省份開展幫扶工作,走進新疆喀什地區和兵團十二師、青海海北州、西藏日喀則市、甘肅臨夏州和重慶邊遠山區,免費開展眼疾篩查和救治。據統計,近年來,“光明行”醫療隊已向山東省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地區派出21支隊伍、500余人次,累計篩查患者2.6萬余人、實施手術4600余臺,通過預檢篩查、手術治療、學科帶教和專科建設等方式,達到了“復明一人、幸福一家、造福一方”的效果。
除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還有368名個人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東營市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錦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惠是368名獲獎個人之一。
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受1964年的華北石油大會戰影響,劉惠所在的錦華社區形成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油工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在一起的局面。劉惠說,為了讓不同民族的居民更好地相處,讓大家都感覺像一家人一樣,她和同事們一直在嘗試“互嵌式”的社區治理方式。“我們強調鄰里之間的責任感,提倡每個人都要參與進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享受社區帶來的好處。”
于是,劉惠率先提出了“黨員帶四鄰,四鄰帶全民”的方法,在引導各族居民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中,實現了組織、文化、服務、陣地和力量等“五融合”。
其實,文化上的認同是最根本的認同。為此,錦華社區組建了“新疆麥舞團”、“《錦華之聲》編輯部”等31個社團組織,把那些喜歡藝術和文學的居民聚集起來。“我們每個月都會出版一期《錦華之聲》,現在已經出了48期了;還花了573天的時間編寫了一本《1964,他們正年輕》的石油回憶錄,通過這些活動講述民族團結的故事,弘揚社區精神。”劉惠說。
和劉惠一樣,泰安金蘭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法文靜此次也獲得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前,該企業的創始人金蘭英也曾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
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金蘭公司所在的泥溝村是一個民族村,雖然有發展養殖的傳統,但20多年前受交通、資金等條件限制,養殖規模小、水平低,于是創始人金蘭英決定與當地各族群眾一起改變落后面貌。法文靜說,經過20多年的接續奮斗,金蘭公司不僅建起了高標準的奶牛養殖場,還與周邊村建立了產業聯合體,流轉周邊土地4000余畝,涉及農戶8060戶,實現戶均增收3000余元,同時還為各族群眾提供就業崗位470余個,金蘭乳業聯合體也獲評全省首批民族鎮村產業化品牌集聚地。
此外,金蘭公司還整合優質資源,突出“觀摩、體驗、教育”三大功能,成功打造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法文靜說,基地通過設置沉浸式、體驗式、情景式、互動式等參與方式,開展機關黨建、企業團建、學校研學等團體活動,在潤物無聲中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根植在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
責編:鄧玉莉
審核:高娜
責編:高娜












